互联网金融大战 银行胜算几何
2014-06-26 18:09

6月底的年中考核即将来临,据多家媒体报道,银行已打响揽储大战,作为“揽储利器”的理财产品收益持续走高,多超过6%。其实,今年的市场资金相比去年“钱荒”时宽松许多,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为何还热衷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对此,多盈金融总裁方瑞典分析认为,“银行此举不单单是为了年中考核,同时还希望前期流向银行宝类和互联网宝类产品的资金能够流回银行存款体系。”



众所周知,去年自从余额宝问世后,在整个银行业迅速掀起波澜,银行活期存款纷纷搬家。对此,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宝”类货币基金,以高收益为诱惑,企图扭转乾坤。然而情况不容乐观,根据央行公布的4月统计数据显示,4月存款增幅创历史新低。借此次年中考核,银行发动揽储大战,这不仅是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也是银行对互联网理财客户的挽留。

和银行方不断推高相关产品收益率做法相反的是,超过5%的互联网宝类产品数量越来越少。自五月份,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宝宝”7日年化收益率先后跌破5%之后,大部分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都呈现下滑态势。

银行为何要在互联网“宝”类产品收益持续下跌时,加入到这一行列,并且给出的收益率大多高于互联网“宝”类产品呢?它有多少胜算?

无奈的反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根据央行公布的4月统计数据显示,4月存款增幅创历史新低。很明显,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动摇银行业的传统业务。作为后来者,银行必须通过更高的收益率从各种“宝”类阵营里挽回客户,反击战实属无奈之举。

继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多家银行推出类余额宝网络理财产品,打响反击互联网金融“第一枪”之后,银行步步紧逼,反击手段层出不穷。从自己开发相关产品到打“口水战”再到限制互联网“宝”类产品转让金额,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却依然节节败退,形势并不乐观。

在余额宝推出之初,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各出奇招,民生、兴业、中行、平安、广发、交行、工行、浦发等银行皆上线了类余额宝的金融业务。此后,多家银行也纷纷“触网”,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商、网银等平台实现对接。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反扑不仅限于理财产品,还包括P2P网贷。

只是,传统银行在这条道路走得并不顺利,比如民生电商在股东的博弈中于2013年已黯然离场,兴业的信用卡商城也关注了,招行小企业e家(类P2P)刚上线时引来了不少关注,近期也默默无名了。

互联网理财产品在短期内展现的巨大能量让传统银行开始恐慌,甚至不惜动用相关利益集团试图引导舆论,整个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已开始短兵相接。

2月21日,央视评论员钮文新指责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应该予以取缔”。招行前任行长马蔚华就表达出了和钮新文相同的观点,认为通过余额宝购买收益相对较高的货币基金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3月12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余额宝这些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在打金融监管的擦边球,它和银行是处于一个不公平竞争状态。

在此之前,代表银行利益的中国银行(2.76,0.010,0.36%)业协会甚至建议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存放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不作为同业存款,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严加监管互联网金融。只是,这种舆论战并没有为银行赢得草根大众的支持。

3月初,银行再次“围剿”,三大行拒绝余额宝的协议存款。3月中旬,“围剿”行动升级,几大银行相继调低资金流向余额宝等产品限额,银行花招不断。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普惠金融理念让“高大上”的银行一时茫然,随后反击手段不断变化,力度持续增强,更是将其困境暴露无遗。而就在银行一波波反击战打响的同时,互联网“宝”类理财收益已在逐步下滑。银行此时还要加入这一行列,并且提供更高收益,无非是为了挽回流失的客户。

“银行提高产品收益,为了反击而反击,宁愿折损,也要进行自我革命,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银行的被动反击更是凸显其在互联网金融面前的无奈。”方瑞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习惯暴利,自我革命难上难

也许习惯了垄断经营的银行业从未像现在这么紧张。
为何在这场技术革命冲击下,银行毫无招架之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满足不了客户增长的金融需求,是这种矛盾促使了互联网理财的诞生,互联网理财的背后代表的是客户对金融压抑下的反抗。
  
互联网金融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个工具,也不单单是把互联网的技术融入到金融领域,如果银行业把它看成是个技术问题,企求通过技术创新来和互联网金融对抗,那么它已经输了。
  
多盈网在2012年成立之初便定位于国内领先的金融理财搜索引擎,对互联网金融有着更深的理解。“互联网金融关键的在于把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融入到传统金融业,它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而当前银行业却并不注重这些,虽然多家银行都提出以客户为中心,但实际的做法确实以赚钱为中心,而且是暴利。”
  
记者在一些银行网点进行街头采访时发现,老百姓对银行非常信任,甚至对银行滋生出一种膜拜心理,认为只要和银行相关的就是好的,因为银行代表着国家信用。有这么庞大的客户群体作支撑,一个客户流失对于银行来说不算什么,即便银行高高在上,它一样可以轻松赚钱,这个我们从上市银行的利润重就可以窥见一斑。对此,记者查阅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1659亿元,银行仍是最赚钱的行业,占据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半壁江山。
  
银行能够躺着赚钱更多源于它的牌照和垄断,而不是服务。中国银行业作为一个资金中介,主要盈利模式就是存贷的息差收入,其放贷对象以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为主,这些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容易,且贷款利率较低。而几乎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和银行有资金往来,都是银行的存款客户,而且很多存款额低的中小客户往往只获得较低的利息,甚至是0.35%的活期利息。这使银行长期以来享受着舒服的高额利差(平均约2%)。而在国外,个人理财和中间业务才是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种盈利模式决定了银行业是躺着赚钱的,面对这种舒适和轻松的生存方式,正常的心理自然是“能吃一天是一天”。当以赚钱为中心的银行业遇到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立马做出改变是相对困难的。
  
最大硬伤:销售导向
  
除了银行业“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践行不到位外,存在另外的一个问题是销售导向。
  
在很多银行网点,我们可以看到,其经营方式就是拉存款、推销信用卡、卖理财产品、拉贷款等,更像是一个产品导向的销售公司,由此滋生了很多“销售误导”的案例。
  
2014年年初,国际知名的第三方金融分析研究机构银率网发布了《360°银行评测报告》2013年度报告。该报告称,调查中有47.63%的受访者表示年内在银行经历过误导,而在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受访者中,72%的受访者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理财产品销售误导。
  
银行相当于一个综合的理财产品超市,不仅有自有理财产品,还坐拥基金、信托及保险等产品的代销权利,投资者通过该平台本可购买各类产品,但实际情况却有所差别。尤其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关于银行理财经理销售误导的投诉案例不胜枚举。
  
银行虽然可以销售多种类型的产品,但是它在某个阶段会主推个别产品,这些产品未必是投资者想要的。近年来,银行理财频频发生这样的事情:投资者明明想买信托产品,最后却被理财经理硬塞了个有限合伙产品;打工仔根本没有投资经历,在理财经理的劝说下,却被高收益诱惑,从而购买风险较高的产品,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付诸东流。
  
对于一个拥有较多财富的投资者来说,一次两次的亏损影响有限,他可以有多种投资渠道,可以去买一些门槛高的其他产品。但对于一些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大众来讲,信托门槛高,投资渠道有限,只能通过银行去购买。同时这类人一般投资理财经历较少,专业性比较差,加上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说明书的艰涩难懂,很多人并不愿意看书面说明,即便看了也看不懂,这时候专业理财人员的投资介绍和建议对这类投资者显得尤其重要,其言行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和行为。
  
随着理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理财经理的销售任务越来越重。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理财经理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常常出现夸大产品收益、刻意避谈风险的情况,而非根据客户实际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客观推荐理财产品。
  
每年的3.15销售者权益保护日,银行投诉都成重灾区。客户投诉最集中的问题在于销售过程中夸大投资收益、隐瞒投资风险等,高收益诱惑下,购买一些高风险产品,还有一些投资者为了获取高收益不惜借款。
  
这类事情频频发生,当然一方面和投资者教育有关,很多投资者都不够成熟,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这也和国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但是这不能成为银行工作人员诱导盘剥其财富的理由,银行应该做的是为客户进行风险把控,给出合适的投资建议。
  
互联网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顺势而生的,尤其是一些在线理财服务平台,比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支付领域,以融360为代表的投融资领域P2P模式和以多盈金融为代表的理财产品搜索引擎。
  
方瑞典告诉记者,多盈网主要用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各大金融机构全面及时的理财产品信息,并协助用户挑选理想的产品。这其中,多盈金融扮演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媒人”,金融机构通过多盈网可以实现在线服务客户,而用户获得了更多的选择自主权,可货比三家,挑选到最佳的理财产品。这是互联网金融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些体现。
  
在这场互联网金融大战中,银行胜算几何?显然,短期内互联网金融难以撼动传统银行的核心地位,但是在用户争夺战中,胜利的天平正在向互联网金融倾斜。余额宝的成功就是个注脚。而互联网金融取胜的砝码就在于“用户至上”、“用户体验”。

扫一扫,每天一点点,了解互联网金融时代大趋势!
感谢关注最有价值的金融微信:I黑马互联网金融与风投(iheimajinrong)
大家可以叫我“金融哥”,如果你想玩转互联网金融,
请加入互联网金融行业QQ交流群:346320036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下方分享到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
[p=23, null, left]来源:中国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