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旅游分会微分享】下一站APP创始人王沁:我做产品的弯路和思考
2014-06-30 17:18

大家好,谢谢各位关注今天的分享,下一站从开始上线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今天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时间产品上的一些思路。

一. 明确定位

Ø 王沁介绍

从最开始,下一站就有三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出境游、自由行、工具。选择出境游和自由行是因为看好这个趋势,选择做工具而不是社区类产品则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已经有一些不错的社区类产品;

二是移动端是一个适合消费内容,而不是产生内容的地方,工具对大部分用户来说更直接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这三点定位,一直到现在也没变过。

但是除了以上这三点,其他方面经常会面对一些选择,也走过一些弯路,今天就简单的回顾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点用。

旅行类产品的活跃度普遍较低,出境游更是如此,所以如何提高用户活跃度始终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

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我们做过不少尝试,包括聚合旅游咨询、折扣信息、线下活动等等。有些效果不错,有些就很一般,比如线下活动,效果的持续性就很一般,相比之下,聚合内容的效果就不错,这就需要团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迭代。

Ø Q&A

1. 陈胜:既然频次低,是否应该顺势而为,不必死磕粘度?

王沁:确实不必死磕黏度,既然是做工具,最关键的是用户在旅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得到帮助,这也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错后得出的结论。

2. 刘铁政:聚合内容具体都有哪些?

王沁:聚合内容方面,我们做过不同的尝试,比如聚合旅行相关的微博、游记、视频等等。现在产品里更多的是聚合POI的信息,对用户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内容太少,而是信息过载,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帮助用户有效的过滤信息。如果做引导者要有明确的标准和定义。

二. 对用户需求的不断思考和尝试

Ø Q&A

1. 陈胜:国人喜欢看榜单,是否在这方面有尝试?

王沁:榜单我们有在做,从结果来看,榜单在内容中所占的比例要合适,打造自己的壁垒同时自成长,太多了会让用户产生厌倦心理。过滤信息,PGC,可能需要调性和态度。

王翊:同意,如果做引导者,要有明确的标准和定义,打造自己的壁垒同时自成长。

王沁:是的,关于态度我们的观点是,媒体和工具是有区别的,媒体需要比较明确的态度,而工具需要尽可能的客观,所以我们在聚合内容时,尽可能的选择不同的来源,同时不加入太多的主观因素。从本质上来说,下一站是工具,而不是媒体。

2. 陈胜:可是需求是发散的,客观也是相对的吧?

王沁:客观肯定是相对的,我们也是尽可能的客观。

王翊:其实需求是相对不变的,不外乎好玩、实惠、由我。

王沁:从数据来看,用户的需求差异性还是蛮大的,因为消费能力的差别比较大,同样是实惠,大家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没有标准。我觉得实惠就是价格在你的心理承受范围内,得到最好的服务和产品。就像50块一天的青旅和500块一天的五星其实都挺实惠的,只是看针对哪个受众群了。

王翊:是的,关键就看咱们如何定义实惠。

3. 陈胜:就下一站的用户而言,在便宜和方便上哪一个更贴合人性一点,?

王沁:这个从数据上不太容易看出来,从我们和部分用户的直接沟通上来看,价格是更敏感的因素,或者说价格可能是一个触发点,不少人是在价格OK的情况下,要求方便。可能是因为我们提供的信息覆盖的范围比较广,工具型的普适性特点决定了用户的多样性。

三. 小步快跑,精益创业

Ø 王沁介绍

刚才提到产品迭代,我们在这方面也走过一些弯路。其实,无论任何新技术的更迭,只要不停止思考,没有人可以阻拦我们。下一站几次大版本的变化,因为周期定的比较长,导致最后没有能按时完成,后来我们把周期缩短,宁可把一个版本的规模缩小,也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进度会更有保障。所以建议大家在做大的调整时,尽可能的把需求拆细,前期拆的越清楚,后面做的时候就会越有数。

四. 移动端工具性产品更具用户粘性

Ø 王沁介绍

上次参加黑马大赛的时候,几位导师都提到移动产品的场景,我们最近也在做这方面的调整,以场景为核心来做产品设计,以推荐来代替用户的主动搜索和查找。移动产品适合用户消费内容,而不是生产内容,我觉得高质量的内容目前还是在电脑上产生更方便。而大部分用户在手机上只是看,以及做一些简单的交互,所以我们选择做工具,而不是社区。

Ø Q&A

1. 陈胜:在什么移动场景下,能方便产生内容。流媒体?或者真的不能产生优质内容?

王沁: 移动产品产生照片、短视频还是可以的,碎片化的内容比较合适,规模比较大的,特别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内容,就不合适移动端了。

2. 陈胜:移动场景更适合交互,链接人。那下一站有没有考虑人的链接?

王沁:目前阶段,人的链接还不是下一站的主要目标,因为我们目前还是先要把基础(数据和产品)做好,人的链接要建立在这个之上,对于下一站,用户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放大作用,是1后面的那些0。尤其对于出境游这类低频次产品,很多方面和国内游、周边游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五. 下一站的核心优势

Ø Q&A

1. 陈小昆:“下一站“与”在路上“有什么区别呢?

王沁:在路上、面包都是游记为主的产品,下一站不以UGC为核心。我们是通过信息聚合来产生大量的POI数据,然后依据用户的场景提供信息,用户场景这部分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

2. 陈小昆:与穷游相比呢?

王沁:不一样,比如说有很多中国游客很少去的地方,UGC产生的内容就比较缺乏。而因为我们是做出境游,所以有大量国外的信息可以聚合,对中国用户来说是很有用的。

六. 会员对旅行社交的讨论

陈小昆:目的地社交是不是聚合度太低了,难匹配?

王沁:关于旅行社交,我一直有一个问题,用户是为了社交而旅行,还是为了旅行而社交?

陈小昆:我觉得旅行社交就是一伪命题。我出去旅游本来就是为了放松的。我还要拿着手机不停的去发消息不停的去约人。

周敏:不是交友,是类似于国际青年旅社原来的bbs,共同的爱好吸引了我们,但共同的活动才会长期粘住我们,社交是人类的本质需求。

王沁:社交是本质需求,但是旅行社交的实质是什么?比如说,我和你在旅行途中认识了,很投机,那我们的社交关系就可以在微信上继续。

周敏: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途解决位置变化带来的不确定问题,不仅仅是交友。如果只是简单解决交友问题,没有分享,没有解决旅行中真正的需求,这就是当前大多所谓的在线旅行网站的短板?

王沁:旅行社交这块儿我一直没什么思路,可能因为我自己不属于社交型的旅行者吧。

周敏:我们一直在强调用户体验,UGC出来的东西往那里一放,用户自助吧,但过量的信息又会使用户犯难。主动推送用户需要的东西,只要是相对准确,肯定好过用户去搜索、比较和计划。

谢强: 如果基于景点结构化UGC的内容并通过数据挖掘排序呢?

王沁:下一站不以UGC为核心,我们是把大量国外的数据抓取再整合,然后依据用户的场景推送信息。基于用户体验才能给用户推送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关于旅行社交这个问题下次可以找个时间好好讨论一下!

整理:马飞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