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消亡的秘密:因为电影发行是唯一坚挺的利润区
2014-09-27 09:24 胶片 利润 秘密

经过近二十年的挣扎,全球电影产业已经几乎全部完成了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不但胶片生产商富士及柯达纷纷破产倒台,美国94%的放映厅更是由胶片放映转为数字放映模式。前环球影视总裁汤姆-波洛克表示,电影发行是行业中唯一坚挺的利润区域

i黑马:经过近二十年的挣扎,全球电影产业已经几乎全部完成了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不但胶片生产商富士及柯达纷纷破产倒台,美国94%的放映厅更是由胶片放映转为数字放映模式。前环球影视总裁汤姆-波洛克表示,电影发行是行业中唯一坚挺的利润区域,而电影的数字发行会将让这其中的利润翻倍。

当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今年年底与观众们在影院里见面的时候,这部精心制作的科幻史诗,将会是目前少有的同时以胶片形式制作和放映的大成本电影。
 

 
经过近二十年的挣扎,全球电影产业已经几乎全部完成了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不但胶片生产商富士及柯达纷纷破产倒台,美国94%的放映厅更是由胶片放映转为数字放映模式。在这看似不可避免的潮流下,诺兰大神的新片可谓反潮流又大胆,他不但采用模拟信号相机拍摄了《星际穿越》的绝大部分内容,还不遗余力地说服发行商派拉蒙以数字和胶片的形式发行该片。对于去年刚首次以全数字形式发行了《华尔街之狼》,并且一直在试图“杀死”胶片这一昂贵载体的好莱坞发行商来说,难免是种讽刺。
 
诺兰向来是胶片格式的公开支持者.他在2012年与美国导演工会的访谈中就曾说:“保留和坚持胶片格式是任何有能力有资源的人的基本义务”。而现在随着一小股核心电影人的加入,诺兰没有失信于他的承诺。就像一个电影人的正义联盟,在诺兰与《星际迷航》导演J-J-艾布拉姆斯、昆丁-塔伦蒂诺、贾德-阿帕图的带领下,他们打响了挽救35毫米胶片的“圣战”。
 
据华尔街时报报道,以上四位知名导演是最近促成柯达与几家好莱坞大型制作公司新合作项目的背后推手,这不但避免了破产保护中的柯达公司关闭胶片生产工厂,还进一步保证了其他电影人可以使用胶片制作的权力。
 
对于普通电影观众来说,影片的制作载体与影院的放映方式,可能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但是只要关注数字技术在好莱坞发展的人们都知道,胶片这种看似过时的载体,现在仍得到了许多顶尖创作型人士的追崇。正在拍摄新《星球大战》续集的艾布拉姆斯便是其中之一,他说,“胶片本身就代表了质量。无论是色域,感光度还是解析,胶片总是有那么一种不可否认的美,非常自然与真实,像有机物一般。”有着同样看法的还有以喜剧见长的独立导演阿帕图,“胶片的色彩感和颗粒里有一股魔力,是其他载体很难取代的。”
 
相比其他略带主观的看法,诺兰对保存胶片的理由更实际,他说自己虽然非常支持电影制作技术创新,但在胶片的问题上,新兴的数字技术并未达到并超越胶片所保持的标准。
 
而“胶片四骑士”中的电影狂人昆汀-塔伦迪诺更加夸张,他不仅喜欢使用胶片拍摄,还只看胶片放映的电影。他不但在洛杉矶买下了一家旧影院,专门供胶片放映,还承诺将会使用65毫米IMAX胶片格式拍摄他的新片《八恶人》。在今年年初的戛纳电影节上他甚至抱怨:“我完全没法忍受数字格式,对我来说,数字放映就是电影的终结!”
 
导演和创作型人士对胶片这种旧模式产生热情并不奇怪,因为胶片和数字各有千秋,他们也不是必须在拍摄和放映载体方面考虑太多。而真正渴望电影数字化的是好莱坞制片商们,它们不断推动电影技术发展,正是因为直接影响到公司与行业的利益关系。
 
前环球影视总裁汤姆-波洛克表示,电影发行是行业中唯一坚挺的利润区域,而电影的数字发行会将让这其中的利润翻倍。早在1992年索尼影业就曾尝试以光纤电缆传输放映来宣传电影《豪情四海》,但因为技术问题,影片的图像仅有35毫米胶片解析度的一半,观众反应也相当差劲。
 
七年后,《星战前传第一集:魅影危机》在洛杉矶及纽约分别进行了两场数字放映,观众对新技术的反应大为好转。因此在之后的十年内,数字放映逐渐进入各大影院,到2007年,胶片转为数字的话题已经从个人喜好变为行业准则,美国国内电影院数字屏幕的数量也从1700个激增到4000个。为了与电脑与电视游戏竞争,数字放映顿时变成了电影营销的最大卖点。
 
而2009年的《阿凡达》更为数字格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预测到影片会产生的巨大反响,影院纷纷在圣诞节前加紧安装数字3D屏幕来吸引观众。25亿美元的票房也让数字制作及数字发行成为电影制作业最新潮、最火热的技术。
 
数字技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迅猛势头发展:2010年,数字屏幕占据了全球32%的电影放映厅;2012年,数字放映在市场份额中首次超出传统胶片放映;业内人士推算2015年时全球数字放映厅将占到全球93%的份额,只有17%的影院放映屏幕属于胶片。
 
经济利益无疑是推动电影产业往数字化发展的最大动力。数字化的电影发行一般通过硬盘来操作,整个过程简易且成本极低。相比之下,制片公司通常需要1500到2500美元来制作和运送每部胶片拷贝。如果以大概4200所影院发行的流量来看,光是胶片的发行成本就会达到1000万美元。这样计算下来,没有一家制作公司不想把动辄上千万的胶片拷贝,缩减成每块只需要150到250美元的硬盘。
 
不过除了制作公司,行业内其他玩家却对这样的技术变革不那么感冒,尤其是身为流通渠道的各大影院。虽然不像之前预测中的那样惨烈,而且大多数连锁影院现在已顺利的完成了由胶片到数字的转换,但巨大的改变还是影响到许多私人经营小规模影院的生存状况。即使制片公司与影院分享了许多省下来的成本,无数小规模影院还是无法承担大约7万美元一块数字屏幕的更新费用。“我们也想升级的,只不过资金实在是无法周转,”一位加州影院老板在被迫关闭他家拥有的小剧院时这样说。还有很多这样的影院,现在开始转向公共集资来筹集升级屏幕的资金,一家在纽约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影院就在网上公开寻求观众的帮助。
 
面对着如此一个“变则生,不变则亡”的难题,也有不少影院决定留下他们的35毫米胶片投影设备。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似乎变成了一个原则上的问题,“总是会有完美主义者会想看胶片的。”但想法虽好,现实却无法支撑这些少数影院保留之前的经营模式,因为除了少数像《星际穿越》这样有理想的影片,派拉蒙去年已率先结束了35毫米胶片发行,其他公司紧跟其后,也会在两年之内彻底更新为数字发行。这无疑是很多电影发烧友都不想看到的情况。但对于去影院买票看电影的普通观众来说,胶片或数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需要正视的是,现在关于胶片和数字格式的争论,都还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数字格式已经赢了。它的影响不仅仅反映在地方影院的投影设备上,在行业各个方面产生了连锁反应:制作公司的更新促进了胶片生产的灭绝,也从而增加了胶片拍摄的成本与难度,加上数字相机日趋丰富的功能和超低成本,越来越多年轻电影人开始选择后者。全美知名的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课程里,现在只剩下了一门教授操作胶片机的课程。
 
在电影这个多变的行业里,多数业内人士在为胶片格式而叹息的同时,又不得不选择让自己进化,也有不少人担心高额的成本会让胶片拍摄变成一项“有钱人的运动”,例如只有像诺兰这样的大牌导演可以承担,而普通电影人或刚入行的新人只能转向使用方便操作、成本相对低廉的数字相机。
 
著名导演马丁-西克塞斯得知柯达被救后,曾发表公开信说:“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上,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作品不是用胶片拍摄的,就连我们现在推崇的高清格式也是在努力的复制胶片的感觉,所以对柯达的保留是一件对保护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好事。”或许导演们所说的,只是一种单纯的怀旧。但这种感情还是留住了胶片,哪怕只是这么一小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