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旅游社区大起底
2014-10-02 09:28 旅游

正值国庆长假第二天,对于这样一年中少有的长假,想必旅游会是人们的主题。本文将为大家盘点起底几个旅游社区,让大家在这个朋友圈、微博被旅游照片刷屏的时间里,再来看看那些帮助你出行的旅游社区都各有哪些特点。

《创业家》&i黑马:正值国庆长假第二天,对于这样一年中少有的长假,想必旅游会是人们的主题。本文将为大家盘点起底几个旅游社区,让大家在这个朋友圈、微博被旅游照片刷屏的时间里,再来看看那些帮助你出行的旅游社区都各有哪些特点。



穷游:一站式旅行平台

《创业家》&i黑马:穷游是旅行攻略社区。个性化的旅行信息是它的核心资源。它的雏形是创始人肖异在德国留学时搭建的自助旅行经验交流论坛。早期用户大多是旅欧中国留学生,旅行地点大多在欧洲。

文/
邹蔚


留学生们为穷游带来了高质量的内容,同时也奠定了穷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更偏向于境外旅行经历的交流。穷游像是动态的、在线的Lonely Planet(世界知名的私人旅游书籍)。穷游最早的用户来自搜索引擎和留学生中的口碑传播,被中央电视台两档节目报道也为穷游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用户数量。

2007年,肖异回国注册了公司,穷游开始公司化运作。

穷游副总裁周彤介绍称,穷游主流用户特征为,年龄在25到40岁,主要集中在几个一线城市,收入处于白领阶层,热爱生活。穷游的作用是,用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价格为旅行者提供精准的境外自助旅行服务。

从2004年论坛上线,到2011年获得第一笔融资,穷游一直以论坛的单一形式存在。2011年,穷游把此前积累的大量数据,打包整理成了目的地指南,随后又推出了锦囊、问答两款产品,以便更快捷地解决旅行者遇到的问题。

2011年,Lonely Planet驻中国首席代表蔡景晖加入穷游担任COO,负责市场推广。周彤说,穷游采用的推广方式是,不断去造一些热点,包括造星,这会吸引非常多的粉丝过来。资本的进入、人才的引进,三年的时间,穷游注册用户从不到100万,增长到近4000万。

穷游创办至今,售卖旅游产品(机票、酒店、门票、保险、签证等)的佣金几乎是唯一收入来源。出于用户体验考虑,穷游一直没有设置硬广广告位,没有广告收入。根据用户浏览记录,推荐匹配度较高的旅游产品,这是将流量转化为收入的方式之一。2011年,融资之前,穷游的收入不到1000万元,随后两年,收入均已超过1000万元。

一般来说,自助旅行分为灵感、信息搜集、预定、途中、经验总结五个阶段。穷游对用户的作用在于,提供灵感和信息搜集,预定则往往在去哪儿、携程这样的OTA(在线旅行社)上完成。穷游尝试着把预定和信息结合到一起,让用户在搜集旅行信息的同时,在穷游上完成预定。

周彤将OTA看作穷游目前主要竞争对手,“OTA也意识到这一点,也在往前延伸,要做信息,最终帮用户作出决策的是那些有信息的网站。”

流量变现是穷游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两位创始人甚至想过将社区转型为媒体。“当时的苦恼在于,UGC社区变现困难,要不要做成一个权威的旅行信息发布平台。既然从C(用户)端变现困难,那么找B(机构)端,旅游推广机构、酒店是愿意掏钱的。但你发现,所有的内容都来自你的用户,如果把这部分信息抛弃掉,信息生成是非常有限的。”周彤说,经过融资,他们已经完全坚定了社区这个方向,目前要考虑的是,如何为旅行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在移动端,穷游主要突出临时的、场景化功能,比如向旅行者提供他周围的游览信息、折扣信息等,其次是方便旅行者就旅行途中临时遇到的问题,向社区内其他用户寻求帮助,再有就是方便他找到附近的其他旅行者。

 

蚂蜂窝:将旅游攻略做到极致
 

《创业家》&i黑马:蚂蜂窝创始人陈罡,更愿意用古生物时期生态来描述中国互联网界:百度是雷克斯暴龙、360是中华鸟龙、网易是三角龙、阿里巴巴是鸟首龙……蚂蜂窝是迅猛龙——小、迅捷、灵敏、认准个行业就扑过去。

文/
邹蔚
 


 

陈罡和另一位创始人吕刚都是旅游爱好者。2006年,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蚂蜂窝,初衷是让朋友们在网站上分享旅游经验、交流心得。“蚂蜂”取自蚂蚁与蜜蜂,突出两种昆虫的分享与互助特征。

仅仅依靠口碑传播,2010年初蚂蜂窝就有了10万用户,两人因此看到了旅游市场的前景,干脆分别辞去在新浪和搜狐的工作,成立公司专门运营蚂蜂窝。从一开始,陈罡就认准了旅游市场的前景——旅游将成为现代中国人提升生活品质的刚性需求,也认准蚂蜂窝的核心定位——更好地帮助旅行者做决策。

“能帮用户做决策的产品,一定有很好的商业价值,对此我们从来没有摇摆过。”陈罡称。

尽管蚂蜂窝上的分享、讨论、旅游攻略涵盖了全世界旅游目的地,但国内旅游目的地才是重头。蚂蜂窝依靠用户提供内容,但并不刻意打造明星作者。陈罡的思路是,把旅游攻略做到极致。社区中积累了大量真实、细节丰富的旅游经验分享内容,这固然是一座金矿,但有时候也难免让用户陷入信息泥潭难以做出决策。陈罡是数据分析专家出身,他想到运用大数据帮助用户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也就是将内容工具化。

首选的是重头。蚂蜂窝依靠用户提供内容,但并不刻意打造明星作者。“你想去清迈还是新加坡?通过大数据,挖掘用户在游记和点评里对于清迈、新加坡的餐厅、酒店、景点的印象,告诉你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有各种排行榜。第二是帮助用户找酒店。国外酒店非常复杂,蚂蜂窝通过对有关这一地方的游记和点评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大家首选区域,细化到每一个酒店好评、差评是什么,大家最核心的关注是哪些东西。”

心有哪些策容,这固然是一座金矿,但有时候也难免让用户陷入信息的内容工具化,是蚂蜂窝获得B轮融资后团队重点考虑的方面。

陈罡认为,内容工具化是帮助社区两条腿走路,因为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运用效率,同时也是未来社区流量与内容变现的重要筹码。

用户视角,是两位互联网行业出身的创始人另一重要运营逻辑。2012年4月,蚂蜂窝推出了第一款移动终端应用“旅行翻译官”。该应用可在手机上进行多种语言互译,表面看,这跟社区业务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推导出了用户需求,结果大受欢迎。

目前,蚂蜂窝的收入分为两块,一块是旅行产品佣金,其中包括蚂蜂窝跟旅游攻略中提到的酒店、餐厅进行合作分成;另一块是航空公司、旅游机构等投放的品牌广告。

蚂蜂窝挖掘用户商业价值的最新尝试是反向定制,类似团购,是一种C2B模式。例如如用很低的价格买到热门旅游线路的机票、酒店、门票、签证套餐等。

陈罡总结道,蚂蜂窝一路走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区与UGC;第二阶段是通过技术和产品的方法,把内容变成大数据;第三阶段是通过大数据、旅游行业其他资源进行反向定制,与预售模式完成商业对接,形成了蚂蜂窝的整个商业闭环。i黑马:蚂蜂窝创始人陈罡,更愿意用古生物时期生态来描述中国互联网界:百度是雷克斯暴龙、360是中华鸟龙、网易是三角龙、阿里巴巴是鸟首龙……蚂蜂窝是迅猛龙——小、迅捷、灵敏、认准个行业就扑过去。

陈罡和另一位创始人吕刚都是旅游爱好者。2006年,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蚂蜂窝,初衷是让朋友们在网站上分享旅游经验、交流心得。“蚂蜂”取自蚂蚁与蜜蜂,突出两种昆虫的分享与互助特征。

仅仅依靠口碑传播,2010年初蚂蜂窝就有了10万用户,两人因此看到了旅游市场的前景,干脆分别辞去在新浪和搜狐的工作,成立公司专门运营蚂蜂窝。从一开始,陈罡就认准了旅游市场的前景——旅游将成为现代中国人提升生活品质的刚性需求,也认准蚂蜂窝的核心定位——更好地帮助旅行者做决策。

“能帮用户做决策的产品,一定有很好的商业价值,对此我们从来没有摇摆过。”陈罡称。

尽管蚂蜂窝上的分享、讨论、旅游攻略涵盖了全世界旅游目的地,但国内旅游目的地才是重头。蚂蜂窝依靠用户提供内容,但并不刻意打造明星作者。陈罡的思路是,把旅游攻略做到极致。社区中积累了大量真实、细节丰富的旅游经验分享内容,这固然是一座金矿,但有时候也难免让用户陷入信息泥潭难以做出决策。陈罡是数据分析专家出身,他想到运用大数据帮助用户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也就是将内容工具化。

首选的是重头。蚂蜂窝依靠用户提供内容,但并不刻意打造明星作者。“你想去清迈还是新加坡?通过大数据,挖掘用户在游记和点评里对于清迈、新加坡的餐厅、酒店、景点的印象,告诉你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有各种排行榜。第二是帮助用户找酒店。国外酒店非常复杂,蚂蜂窝通过对有关这一地方的游记和点评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大家首选区域,细化到每一个酒店好评、差评是什么,大家最核心的关注是哪些东西。”

心有哪些策容,这固然是一座金矿,但有时候也难免让用户陷入信息的内容工具化,是蚂蜂窝获得B轮融资后团队重点考虑的方面。

陈罡认为,内容工具化是帮助社区两条腿走路,因为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运用效率,同时也是未来社区流量与内容变现的重要筹码。

用户视角,是两位互联网行业出身的创始人另一重要运营逻辑。2012年4月,蚂蜂窝推出了第一款移动终端应用“旅行翻译官”。该应用可在手机上进行多种语言互译,表面看,这跟社区业务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推导出了用户需求,结果大受欢迎。

目前,蚂蜂窝的收入分为两块,一块是旅行产品佣金,其中包括蚂蜂窝跟旅游攻略中提到的酒店、餐厅进行合作分成;另一块是航空公司、旅游机构等投放的品牌广告。

蚂蜂窝挖掘用户商业价值的最新尝试是反向定制,类似团购,是一种C2B模式。例如如用很低的价格买到热门旅游线路的机票、酒店、门票、签证套餐等。

陈罡总结道,蚂蜂窝一路走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区与UGC;第二阶段是通过技术和产品的方法,把内容变成大数据;第三阶段是通过大数据、旅游行业其他资源进行反向定制,与预售模式完成商业对接,形成了蚂蜂窝的整个商业闭环。
 

8264户外资料网:慢社区,能赚钱


《创业家》&i黑马:十年前的户外爱好者还属于小众群体,8264创业初期的推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因为杨伟自己在其他很多旅游论坛做版主,他把一些核心驴友挖到了新创办的8264来,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二是做好内容,很多人通过搜索引擎找资料找到8264,慢慢形成口碑效应。

文/
武云溥
 


大学毕业直接创业,做旅游户外资讯网站,不融资可以做出2000多万的流水——这是杨伟和他创建的8264户外资料网。

2003年,杨伟21岁,刚刚大学毕业,学的就是旅游专业。“我不是那种有崇高理想的人,做8264的目的很直接,就是为了赚钱。”杨伟说,8264这串数字是自己的生日。他在学校里就是混迹各大旅游社区的资深版主,毕业后不想找工作,就创办了8264。

杨伟最开始做的是电商,售卖户外用品。电商平台需要很多访问量,杨伟发现用户有获取户外信息的需求,就把跟户外相关的资料汇集在一起。而对于驴友,社交需求也很旺盛,做社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现在的8264由三大互联网形态组成:门户、社区、电子商务。门户主要是户外行业资讯,提供给户外从业者。社区至今有600多万注册用户,大多是户外爱好者。电子商务之前不是主要发力的方向,但正在逐步加强。

十年前的户外爱好者还属于小众群体,8264创业初期的推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因为杨伟自己在其他很多旅游论坛做版主,他把一些核心驴友挖到了新创办的8264来,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二是做好内容,很多人通过搜索引擎找资料找到8264,慢慢形成口碑效应。

这样的推广方式在初期发展速度是较慢的,杨伟说最近三、四年户外运动市场发展快,8264的访问量也比十年前激增了十倍左右。“社区主要是讲一种文化、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杨伟认为,做社区的核心在于能不能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经常给我们社区运营部门讲,一个好的管理员的判断标准是看你敢不敢删帖。一个社区可能只有1%的人发帖,99%的人只看内容。凡是不好的东西,都应该在第一时间把它删掉,这样才能把社区的文化培养出来。”

8264为了鼓励用户发帖分享,推行了虚拟货币体系“8264币”,用它可以换取装备、购买打折产品。而获得8264币的唯一方法是发帖,为社区创造更有价值的内容。杨伟说,8264一般不接受赞助商的物品赞助,每年自己花费几十万元采购产品给用户,他认为这样才能体现8264币的价值。

8264也做很多线下活动,比如露营大会、滑雪比赛、登山、攀岩等,甚至还做了一个领队学校,培训全国的户外运动领队。领队学校是公益性质,全免费。“因为我们是一个行业网站,要有行业高度,做这种公益事情的一般都是行业老大。”杨伟说,“我们还做户外产业的大盘点,这都是代表行业、体现专业度的事情,让大家知道我们是最好的。”

因为专业性和户外活动的频繁性,8264的用户足够垂直,且活跃度较高。8264在户外行业已形成了“广告垄断”:几乎所有大的户外品牌和8264都有合作,一年有2000多万元流水。现在8264的营收80%依靠广告,电商平台仍处于培育期。广告收入会遇到天花板,所以杨伟决定向消费者层面拓张。2014年6月,8264推出了户外线路平台“去哪玩”,上线半个月的销售额已过百万元。

相较于互联网企业,8264更像一个传统企业——全部用自己赚的钱进行发展,节奏相对较慢。“其实我们打法是比较传统的。”杨伟说,“8264从创业第一天到现在,一直都是我们自己投入来做。所以做了十年才做到今天的状态,在互联网里算是特别慢了。”

对于移动端的冲击,杨伟并不担心:“大旅游市场不断细分下去,可以细分出一百家上市公司。旅游行业里面携程是最大的,但它连1%的市场都没做到。”8264也推出了移动应用,主打旅游攻略、装备和经验分享。杨伟仍然是不急不躁的心态,“我们一定要把现有的商业模式摸得更清楚了,再往其他方向扩展,这个事情永远不会晚。”

 

在路上:重新定义自由行


《创业家》&i黑马:陈伟的第一次创业从24岁开始,“在路上”是他的第四个创业项目。早期,陈伟和团队主要为旅游局、旅行社做外包项目,也正是因为做外包,陈伟结识了很多旅游圈的朋友。陈伟回忆,当时大家一致认为在网上做攻略、做记录是未来的方向。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旅游记录分享将成为刚需。有了这个想法,陈伟和团队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做出了“在路上”的最早原型,2012年1月,在路上正式上线。

文/石海威

 

在路上 APP 的用户群体定位于暂时没有出行计划但有旅行欲望的人,以及正在出游的旅行者。前者可以通过在路上观看其他人的旅行直播,后者则可以在旅行中实现实时记录,并可以同步分享至微信、微博,同时系统会按照图文记录的时间进行位置排列,在网络上生成依据时间轴的图文游记。

创业初期,因为没钱、没人,在路上的原始用户积累主要依靠和大品牌合作获得。在路上CMO浦明辉之前曾在绿野担任市场总监,积累了一些资源,帮助在路上很快获得了户外品牌商的赞助。陈伟说,这打开了初步的渠道,把整个项目给盘活起来。

陈伟很清楚,分享攻略类App天生具备媒体属性,而媒体属性的一大商业模式便是广告投放。在他看来,做广告一定会有天花板,不管流量还是展现方式都有限,陈伟明确舍弃了这一方向。

“我们并没有着急去做商业化。因为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我们在前面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做用户,用户本身就是钱。你今天一块钱客单价成本获得的用户,过个两三年可能就是十块、一百块了,这就是赚钱。”陈伟到今天回想,这个思路的正确性已被验证。

2013年初,在路上获得软银中国2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并于2013年4月推出了主打当地游和周边游的移动电商平台“淘在路上”。

“淘在路上”专注做移动端的旅游电商平台,着力开发境内外当地游、本地游产品及自由行精选套餐,和在路上App互相呼应——一个是碎片化的旅游商品,一个是碎片化的旅行记录;一个是随走随订,一个是随走随记;一个以商品带内容,一个以内容带商品。陈伟表示,这种双App战略可以确保用户和商业模式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目前,在路上的商业运营团队主要负责和旅行社及上下游资源对接、商业化后台的开发。在路上App强调品牌调性和用户的UGC创造力,而“淘在路上”则一切以销售为导向。

“我们认为现在的自由行是伪自由行,很多人比如到了三亚、普吉,机票和酒店买了以后,心里并不太清楚去哪儿和玩什么。所以我们的概念就是,我们的APP是随走随定,买完机票加酒店,到了目的地后打开App,它就会告诉你身边有哪些产品,足够让你的旅行丰富多彩。”陈伟说,一款成功的App会面临产品、模式、资本、资源、人才等全方位的竞争。在路上希望对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双重整合,把握用户的核心诉求,实现交易链的闭环。
 

面包旅行:收购旅行社


《创业家》&i黑马:2014年4月,面包旅行宣布全资收购北京山水假日旅行社。一款上线两年多的旅游记录、分享应用,收购了有十三年历史、年营收1.8亿元的线下旅行社,面包旅行的O2O探索能成功吗?面包旅行创始人彭韬说,线上迟早要走到线下,一加一会大于二。

文/孔明明

 

线下资源是刚需

面包旅行上线于2012年5月,目的是让用户方便、完整地记录并分享旅途见闻,口号是“带上面包去旅行”。这款应用可以自动给用户拍摄的照片加上位置标签,生成有旅行轨迹的游记,还能在地图上回放,并通过微博与其他用户分享。2012年8月和2013年9月,面包旅行分别获得祥峰和宽带资本累计近千万美元的投资,目前移动应用激活数已突破千万。

面包旅行创始人彭韬说,创业之初,面包旅行就想做O2O。2012年感恩节期间,面包旅行和在路上旅业合作推出给用户送机票的活动,名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活动反响很好。彭韬发现,线下资源是刚需,也是面包旅行欠缺的。“在线下积累资源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线上的优势是容易建立品牌和获得粉丝,彭韬认为面包旅行和小米做的事情其实是一样的:先把产品做到极致,再让粉丝做口碑传播。“我们除了不能去盖酒店、造飞机,其他的都能做到最好。”彭韬想做有自己品牌的旅行产品,打造一个生态闭环体系。在理想的旅游产业生态圈里,用户可以看图、分享,也可以获取出行资讯,所缺的无非是落地。“旅游的本质就是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最重要就是用户体验。”彭韬说,面包旅行想要打造的生态体系,就是要把最好的旅游体验带给用户。

这个门槛不高的市场里,竞争者们比什么?

彭韬回答,第一是资源。“我东西比你好,资源比你多,价格比你便宜,这就是硬条件。”

第二是品牌,品牌意味着信任。“选择旅行产品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如果选得不对,可能会毁掉你的假期。”彭韬说,如果面包旅行能给用户以信任感,用户就可能长久地留下来。

这是面包旅行选择收购一家旅行社的动机。有了旅行社,就可以实现很多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对接。彭韬介绍,面包旅行最近做了一个海岛派对,其实是半自由行模式。游客通过旅行社可以获得机票加酒店的基本配置,面包旅行则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户可以结伴去玩,也可以自由活动,这是介于团队游和自由行之间的服务。

“面包旅行包含三个环节:记录、分享、体验。”彭韬说,“我们以记录为切入点,把分享作为发动机,最后收获在体验——这个模式为什么成功呢?因为它是一个C2B2C。”用户把需求告诉面包旅行,面包旅行把需求定制成产品,再回馈给用户,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我们想的就是怎么让你玩好。”
 

来源《创业家》&i黑马,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