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续创业者如何及时调整方向?
2014-10-20 16:27 创业 弯路 方向

王小彬是映趣科技CEO,在做inWatch之前,有长达10年的创业经历,做过音乐社区、DM杂志、团购网站等。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用亲身经历为大家分享创业中的遇到的那些坑,本文出自《第一财经周刊》,原始标题为《所有弯路都是必经之路》。以下为王小彬口述。

i黑马:王小彬是映趣科技CEO,在做inWatch之前,有长达10年的创业经历,做过音乐社区、DM杂志、团购网站等。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用亲身经历为大家分享创业中的遇到的那些坑,本文出自《第一财经周刊》,原始标题为所有弯路都是必经之路》。以下为王小彬口述。
 

 
按照现在流行的词来说,我曾经是一个“学渣”,在国内念建筑学校没有毕业,然后去德国读了5年书最后也没拿到文凭。不过我认为,生活就是不断学习,经历本身才是最大的财富。
   
我的商业历练应该是在德国读书时开始的。我课余曾在一家音乐网站打工,那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刚兴起,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就是通过互联网卖唱片,但做到了年销售额4亿欧元的规模。公司把小城里的一座老火车站买了下来,装修成了办公室,在里面工作的人都很酷很时尚,很多时候我不会想到这是一家卖唱片的公司,而会认为是一家创意公司。这家公司的文化和氛围直到现在还在影响我,所以现在做inWatch,我一直告诉我现在的员工,我们不是一家智能手表公司,而是一家贩卖时尚的公司。
   
还在德国时我就跟一个同学合伙做进出口贸易,主要是把很多中国便宜的东西出口到德国去卖,当时主要是通过网上渠道,2002年在一次电脑贸易中遇到了骗子,14万欧元货款打过去,结果人找不到了。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等于我在德国勤工俭学的钱全部又散了出去,不过从此以后我做生意都会多一个心眼。
   
春节回到国内后,过完年就遇到非典,我也不愿意回德国了,自己就跑到上海继续创业。
   
我在国内的第一个项目借鉴了德国那个互联网唱片公司,就是利用P2P的方式卖音乐。
   
我把国外一些好的免费音乐特别是夜场音乐上传到服务器,然后提供付费下载。网站的名字叫“RaveChina”,因为有特色,我们完全靠口碑营销做到了全国第一。这个项目基本是零成本起家,但是为我赚了几百万。
   
后来我们的模仿者越来越多,版权的管制也越来越严格,关键是后来出现了电驴这样可以免费下载网络资源的软件。2005年,我就把这个公司关掉了。
   
后来我就积极地找别的项目,中间短暂做过一个围绕音乐的社交网站,没做起来,后来反思的结论是社交应该是平台型产品,垂直领域的社交网站根本没前途。
   
我当时对互联网有点厌倦,2006年就索性跟几个朋友去做DM连锁杂志。我的思路是将杂志免费摆放在一些三线城市刚刚兴起的咖啡馆、茶楼和星级宾馆,然后靠广告和软文赚钱。在内容上,一半是通用的内容,一半是本地化的内容。这样看来,渠道固定,内容成本低廉,印刷成本可控,又选择在广告业不发达的经济富裕地区。
   
当时我笃定这一定是个好生意,就一下子在长三角地区铺了十个城市,比如苏州、常州、无锡等,一个城市设立一个办公室,然后开始招兵买马去拉广告。
   
这么疯狂的扩张很快带来了恶果,杂志只出了四期,现金流就断了,公司账上亏了将近1000万,我只能迅速止损,把公司关掉了。
   
后来看,这次创业给我最大的教训是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好大喜功,然后就是要看准趋势,懂得何时坚持何时放弃。现在看来,如果我不着急关掉公司,再坚持几个月,就能等到三线城市房地产广告的爆发。
   
所以等到2008年做团购时我就吸取了教训。这算是个从内部创业开始的项目,当时国外团购的概念已经起来了,内部有个小伙子想去尝试,我就给了他100万去无锡做团购网站,没想到他只花了30万就开始盈利了。后来我们就开始谨慎扩张,用2年时间进入了5个城市。这个项目现金流很好,基本每个月的成本有30万,利润能有40万。
   
那时,团购在国内已经热了起来,所谓“千团大战”已经拉开帷幕,行业巨头拉手、糯米、窝窝等都已经融了上亿元人民币,我一看玩法变了,要么融资迅速做大,要么被巨头收购。后来我们选择了后一种,因为作为一个在三线城市耕耘的团购网站,想获得资本的垂青并没有那么容易。2010年年初,我们5个城市的网站打包以300万卖给了一家排名前三的团购网站。
   
从团购项目全身而退后,我开始寻找新的项目,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这时我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把握趋势比找到优势更为重要。当时最热的应该是移动互联网,而我从2008年2009年就开始零零散散跟着一些老板做天使投资。
   
我注意到我投资的一个技术团队在做AR实景增强技术,产品已经很成熟了,我就牵线跟大众点评网去谈,看能不能结合他们的POI (地图信息点标记)合作做点事情,但是没谈妥。后来有个4A广告公司来谈收购,我就把公司卖出去了,自己保留了30%的股份。后来这家4A公司拿到了  4000万的融资后把技术团队踢掉了,等于团队还在我这,我们只好去做一些软件外包业务。
   
这时我碰到了对我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合伙人,也就是公司现在的CTO。他是做硬件出身的,本来我们只是合作关系,我的技术团队帮他做手机ROM。后来我们越聊越投机,准备合作在智能硬件领域做点事情。
   
我把创业的城市从上海换到深圳,从天使投资人的角色转换为职业经理人,正式开始组建团队并进行内部管理。
   
选择智能手表这个方向有点机缘巧合。当时我们接了荷兰一家公司做手表手机的订单,而苹果正好放出要做iWatch的消息。我和合伙人都敏锐地认识到这个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我们必须抢在苹果前面把产品做出来。
   
其间过程自然是非常艰难,我从没想到做硬件这么困难。第一批样品良品率非常低,当时我们为了一块玻璃耽误了4个月时间。2012年4月的时候,我几乎想放弃了。但这么多年的创业历程让我认识到,轻易放弃等于前功尽弃。8月份,产品终于有了眉目,10月份整个团队停止了所有软件外包业务开始投入到inWatch的开发进程。2013年8月,我们终于出了第一款产品。这时智能硬件领域已经非常火热,创业者和大资本都在往里面挤。比如说智能手环,现在模仿者和抄袭者众多,到处烧钱。
   
这个细分领域很可能还没清楚怎么玩就死掉了。这情景有点像当年的团购业,不过这一次我已经有了经验和底气。
   
我们现在的天使投资人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一家线下连锁销售机构的执行总裁,线上我们跟京东合作,这等于解决了渠道问题。供应链上现在富士康为我们代工。我们在美国建立了办公室,对苹果和谷歌推出的智能手表保持关注。我并不担心竞争,因为我们已经在国内建立了先发优势。而且,公司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我有充足的弹药来应对竞争。
   
回顾这么多年的创业,我想每段路都是一种领悟,都是成长里不可替代的一段经历。 

本文经由《第一财经周刊》授权发表,转载请著名作者名和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