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技术是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前提
2014-10-28 11:46 百度 机器人 Big talk 人工智能

在电影之外,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探求也是一刻都没有停止的,从外形上来看,也符合影片中机器人形象发展,机器人已经在慢慢超出人们的认知,究竟现在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呢?



i黑马导读:人类一直对机器人有所渴望与好奇,这一点从各种艺术作品中集中体现出来,好莱坞是科幻片的天堂,早期的科幻片里为了烘托出高科技的感觉,总会有机器人的出现,自此以后有关机器人的影片层出不穷,导演们对于机器人的想象也各不相同,机器人的荧幕形象也从初期的“板砖形象”无限的接近于人类。

 

事实上,在电影之外,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探求也是一刻都没有停止的,从外形上来看,也符合影片中机器人形象发展,机器人已经在慢慢超出人们的认知,究竟现在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呢?

10月27日,百度The Big talk第五期邀请嘉宾为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MIT电脑与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鲁斯及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几位大拿都是机器人领域及人工智能行业的翘楚,这几位分别就如何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机器人大挑战及数字时代的制造革命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整体而言,几个人的分享分别从机器人的学习、存储、生存及繁衍等方面,从机器人的发展阶段上为观众一一解释机器人的发展状况,这里,i黑马记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分别就嘉宾的发言做解析。

学习:机器人如何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机器人的思考,事实上是逻辑思考上的判断的集合,是从对单个词语的判断开始的,一步步不断的完善的,逐步完成对句子的理解、篇章的理解,当可以完成对互联网知识的深度挖掘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机器人已经具备了智能。智能首先是从交互开始的,有人与机器的交互,还有机器之间的交互,这主要体现在人与机器的交流,现在这样的机器人产品很多,要想让机器人的思考跟人差不多,也要研究人类的思考习惯,譬如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如果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回答,很容易被人们认作是机器人在回答。

i黑马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王海峰以小度机器人为案例讲解机器人的智能,机器人依赖于搜索引擎的大数据,机器人通过快速搜索及高速分析在这些挖掘出来的数据,经过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时间脉络挖掘、知识挖掘以及更深层次的挖掘,最后做出一个判断,给出一个答案。因此,没有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及大数据做支持,很明显机器人是不可能完成更多任务。把由浅至深的各种对知识的理解综合起来,可以做出深度交互,复杂的交互可以成就更深的智能,那么根据一幅图做出一首诗以及通过歌词搜歌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机器人思考更深层次的是多通道多轮对话的智能交互以及多模态深度交互,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基于情感分类、兴趣分类等在内的情感分析,机器人不但可以回答问题,同时还从语言表达上具备自己的性格,可以调侃与其交互的人。当把知识、存储、情感、交互等环节都做好以后,机器就能像人一样思考了。

繁衍:机器人制造大挑战

我们在工业制造方面,越复杂的器件越需要复杂的材料与工艺,而制造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使得当前的制造能力很差,即便多年来不断的改善这一进程,仍旧无法与大自然媲美。我们的生产方式是流程化的,需要一步一步的制造各种配件,然后把这些配件组合起来,最终成为一个新的物件。

机器人的制造工业也是如此的,早期的机器人制作跟制造一台什么样的机器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机器人的诞生到现在,随着机器人的构成材料的演变,机器人的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3D打印的出现,这让器件的制造就如种植一般,一个物件的内在和外在可以同时被打印出来,反应在机器人的身上就是骨骼连同电线可以同时生产出来,不同的材料构成不同的机器人形态,这样生产的机器人与人们想象中的钢铁货大相径庭。

在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看来,三次工业革命之后3D打印,具备十种颠覆性,分别是:1、样式随意,复杂性免费;2、品种随意,多样性免费;3、无需准备,组装免费;4、零间隔时间,量产时间免费;5、零限制,设计随意;6、零技术制造,无需人工培训;7、颠覆供应链和分销网络;8、生产废弃少,没有太多浪费;9、生产材料无限制,无限的材料色度;10、精确重复。

对于机器人的未来,胡迪.利普森给出了三个预见性:自由的创造新的形状、自由的创造新的材料、自由的创造新的活动系统。单从3D打印的发展来看,这三个正在实现的进程中,那么未来的机器人生产,很可能生产出来就是活蹦乱跳且具备多种功能的,这就如同生命的繁殖。

演变:数字时代制造革命

丹妮拉.鲁斯的机器人理念似乎走的不是寻常路,前面的机器人看上去非常智能,并且从外型上非常的绚,而丹妮拉鲁斯的机器人则更注重功能性,只要机器人具备一定的功能,这比什么都重要,就如大家司空见惯的扫地机器人一样,很简单的一个东西但是它能够扫地。

在厨房的案例中,所展示的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精确的根据人类语言撰写的菜谱去烹饪食品,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自我修正,同样还有组装家具的机器人,也可以自己思考,在无法完成工作的同时,可以向身边的人请求帮助,虽然是很简单的逻辑,却非常的人性化,给人的感觉是机器人可以自己思考。

其实,丹妮拉.鲁斯的机器人是可以编程化的,就像编译器编译一个程序一样,编译器内置很多功能性的机器人硬件,使用者把这些硬件组合到一起,通过一定的技术生产成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形态、体型各异,甚至只有几个模块,但是这些模块可以随意组合,就如变形金刚一样随意变化。这种模块化的机器人的诞生基础是生物的细胞,不同的细胞可以组成功能性的组织,组织再进一步构成器官,走的是仿生学的路线。

当前来看,与3D打印出的高大上机器人相比,模块化机器人更为简单、实用,它的理念是打造可以定制并且可以在家生产的机器人,当然也可以自己设置让机器人商家来生产,很显然这种机器人已经具备了市场模式,短期内能够实现商业化。

文/王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