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盒子创始人董骏:互联网金融P2P创业的那些坑
2014-11-10 12:03 互联网金融 P2P

虽然很多人觉得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已经说得太多,虽然难免模式之争或舆论是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金融创新的机会一定是巨大的。

文/积木盒子创始人、CEO 董骏

虽然很多人觉得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已经说得太多,虽然难免模式之争或舆论是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金融创新的机会一定是巨大的。

因为即使在银行服务已经非常发达的美国,Lending Club、Motif Investing、Zest Finance等仍然依靠奇思妙想式的创新,寻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在金融同质化、高大上化非常严重的中国市场,互联网金融的潜力根本不是问题。

目前,在线理财、搜索贷款等花花草草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更值得期待的,还是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思维真正发生化学作用。一旦在金融服务中,能够真正把技术创新、极度差异的运营文化、市场技巧等融入进去,必然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和风险管理,从而带来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条路一定是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以及纯互联网公司的,而且在他们原来的架构中短期内也搞不定的。正因为如此,互联网金融才有积木盒子这样的创业者的空间。

不妄言颠覆,先学会尊重

传统金融历经数十年风雨,在中国毫无征信背景的市场环境里,摸爬滚打建立起来的机制和体系还是相当牛的;不客气地说,这是一架整合了经验、感性、责任、惩戒等多种维度在内的强大机器。

如果不是海量级交易平台(如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的亲儿子,互联网金融创业者一定不要一开始就骗自己说:今天可以用大数据来控制风险。

原因很简单:一是数据与风险的相关性,还需要历史记录来统计验证;二是所谓的信用“画像”所需的大数据生产、整合工作,很多尚处于早期阶段。真正对信用分析可能产生颠覆效果的大数据,将是大量的、有关联或无关联的、实时发生并且实时记录的数据;当前这样的数据独立产生,还仅仅局限在少数细分领域,比如电信、水电、物流、电商等。整合难度非常大不说,并且对应的信用记录也未真正形成。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风控对于传统还没有形成决定性优势的时候,创业者们一定要尊重传统金融大叔们的经验,因为他们脑子里的模型暂时比数据更可靠。实际上,在既有的土壤中,仍然有新的机会存在:只要抓住一些细分领域的既有经验倾心研究,并落实到数据维度、真实性、获取效率方面的改进,用既有的最佳经验服务更多的、更小的类似群体,把经验规模化、中心边缘化,就能有所作为。

模式和技术创新决定未来

互联网金融脱胎于两个大趋势的交汇点上:一个是以80后、90后为主流的客户迅速崛起,一个是利率市场化的方向不可逆转。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深度、新意的商业模式,将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新新一代的消费习惯、思维模式,都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ATM,甚至一些说教性质的网站可以满足的。要服务好这一代人,不但形式要改变,灵魂也要同步改变。如果不去了解那些喜欢参与、特立独行的所谓小屁孩,在模式构架时不考虑沟通、分享等需求,就一定会OUT,或是说面临传统巨头挤压的风险比较大。

模式和技术创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或者说在风险管理效果一致的前提下,减少耗材。利率市场化将压缩金融服务的差价,未来能够活下来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在更低的收入空间下也能赚钱的,能够合理运用创新技术来降低运营成本。

提醒一下,一定不要忽略那些离交易看上去很远、关注的人很少、看起来也不够性感的模式或技术,因为很可能那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所在,而且打造门槛和精耕细作的空间更大。我们反复告诫自己,如果不能通过模式变革和技术创新来解决屌丝需求、从根本上降低交易成本的话,就乘早洗洗睡吧: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市场不是你的菜。

用户价值高于产品和功能

从传统金融服务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关注互联网模式提供的一些具体功能,比如是否可以在线投资、转让、融资等等,反而忽略了产品和功能背后真正的用户需求是什么,比如推出的产品是否让用户觉得更方便、更安全、更灵活?

这也是很多纯金融背景的团队做互联网金融时,最常见的一个错误:仅仅只是蹩脚地提供了某项功能,而不注重用户是否真正需要,以及能否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最后整个平台功能虽然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活跃度非常低,变成了一个大“坟场”。

互联网金融创业者出发点要精,抓住核心需求,功能或产品决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既要从大多数用户的核心需求出发,又要有能力做得非常好。只注重功能的产品,除了自我满足之外不会创造任何真正的用户价值。

不要迷恋平台交易量

对待金融风险要有十足的恐惧感,交易量永远不应该拥有最高优先权。这条法则,同样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时代。

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创业者不应把一时之巧作为核心优势;没错,互联网改变了用户享受传统金融业务的体验,短期内营销到位做大用户数和业务量也比较容易,但是否可以保得住才是关键所在。

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流量垄断格局,很多流量的特性是高度重合的。所以,我认为纯流量的模式机会比较渺茫,当然如果胜出也还是有一定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交易量本身也是有副作用的,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源于流动性过剩;具体到有些金融机构,就是交易量过剩,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累积的风险,最后巨大的交易量变成了毁灭性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市场,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现在也许刚跑了两三公里还不到,之后也许还会有沟壑、不可预见的天气,赢或者输的机会都还有很多。在这个时点,最重要的是要有跑完全程的决心和策略。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金矿,我们正处在最有机会、但也是最具挑战的时代。征信管理的缺失、大数据应用的滞后、资本追逐带来的浮躁、产品同质化竞争、宏观环境的波动,都是发展路上的阴霾。挑战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它会不断警醒我们:颠覆的力量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活到真正实现颠覆的那一天。

过去两年,也是积木盒子不断学习、摸索并跨越前进的两年。虽然目前先后完成了两轮融资、积累了二十多亿元的交易量,但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才刚刚走到零点而已。未来既要提供多类型、强体验的产品,又要不断拓展技术创新、运营深化带来的价值,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维度还很多。

我们需要在经验面前保持谦卑,因为它很可能让你省去100年的时间;对模式的先进性保持敏感而又审慎的态度,因为有时候成败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是否需要做;对创新技术保持高度热情和关注,因为只有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才是你存在的理由。

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始终对风险保持敬畏之心。也希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都能保持同样的清醒心态;因为只有整个行业都建筑在一个健康的基础上,企业的成功和未来才更值得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