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给了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的商业模式危机还未解除?
2014-11-12 11:19 宫崎骏 模式 商业

宫崎骏成为继黑泽明后,第2位获此终身成就奖肯定的日本电影人。在此之前,他的吉卜力工作室流出解体传言,为何大师工作室还未解除危机?吉卜力工作室的商业模式急需转型的逻辑是什么?

i黑马:当地时间11月9日,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亲自出席领奖,成为继黑泽明后,第2位获此终身成就奖肯定的日本电影人。在此之前,他的吉卜力工作室流出解体传言,让热爱宫崎骏动画的粉丝们广受关注。为何大师工作室还有解散危机?本文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对吉卜力工作室进行梳理,结合日本新闻的一手资料,仔细分析动画工作室的治理困境,作为给中国动画从业者的借鉴。
 

 
解体只是解散制作部门,改变经营策略
 
今年6月27日,吉卜力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卜力”)董事长兼制片人铃木敏夫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表示,将大幅度变更吉卜力工作室的全容,解体制作部门,并对其加以再构建,原因很大程度上出于2013年导演宫崎骏的引退。铃木敏夫还称,尽管宫崎骏导演隐退后公司依旧拥有制作作品的能力,但现阶段希望能够小憩片刻,思考今后的事宜。股东大会发言后,虽然公司从未正式地公开宣布任何相应消息,但由于部分日本媒体误将铃木敏夫的这一发言解读为工作室动画制作部门即将消失的信号,并加以大规模的报道,基于吉卜力近期进行的大幅度裁员,因此“吉卜力解体风波”受到了日本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此外,本次“解体风波”正值吉卜力的新作品《回忆中的玛尼》上映前夕,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炒作——被视为“吉卜力的最后一部长篇动画电影作品”在上映后一个月内,票房突破了26亿日元。对此,8月18日,铃木敏夫在自身脱口秀时也对记者表示了喜悦,称“解体风波”的影响出乎意料。
 
但是,为何吉卜力工作室要改变其经营模式?原来的模式有问题吗?
 
高成本的手绘制作方式
 
在通常情况下,日本的动画制作公司很少保留本公司的专属员工,而是采取项目制。在项目(作品)开展之际召集业内空闲的技术人员作为在该作品制作期间专门为其服务的作画员工,项目成型后公司随即与其解除合同,这样的“自由组合”模式赋予了团队领导人极大的自由度。
 
但吉卜力的作品却以手绘场景和人物动作细腻著称,自1988年的《龙猫》至2013年的《起风了》,需要大量的手绘人力成本。因此吉卜力必须培养相同的作画人来维持创作——以专属员工的形式固然最利于节约成本。在此基础上结合宫崎骏、高?x勋导演对作品的严格要求,吉卜力整体的手绘技能才被提升至这一高度。这些动画制作人作为正式员工,参与了吉卜力的各部作品制作,现阶段总人数已多达300名。
 
但由于纯手绘的制作方式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两位大导演对作品的细腻指导又进一步增加了制作成本,因此公司整体在手绘这一高成本制作模式下,扣除制作成本后所剩利润少之又少。譬如,部分导演只绘制影片分镜,将影片的具体内容交由作画人员,但宫崎骏则不仅绘制影片分镜,还会随着影片的进展不断检查具体故事情节,一旦出现了误差则立即要求作图员工重新制作,如果再绘制的作品依旧无法达到宫崎骏的要求,他就会亲笔动手。因此,一部2个小时的作品至少需要2年的制作周期,长期的制作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影院4k化进程冲击,带来资金流风险
 
显然,这样每一步都精工细作的传统生产方式并不利于实现市场的盈利。在影院4k化潮流下,“高投入”“少投入”的动画制作方式显得过于昂贵,在高额的制作成本上,吉卜力无法保证每部作品都能实现票房盈余。再加上每部作品的较长制作周期,吉卜力必须将前一部作品的利润将直接作为成本投入到下一部影片的制作之中,因此,当未能实现预期票房时,吉卜力便面临极大的资金流风险。
 
大师工作室的品牌传承 BUG
 
吉卜力的手绘制作方式和专属员工雇用模式导致其在培养动画技术人员上进度缓慢,现阶段正式员工中还出现了人才流失的情况。一般工作室所采用的“项目制”自由组合模式给员工在职位选择上很大的自主性,即在完成一部作品的制作后可以立即寻找其他新作品项目组;并且由于多数公司在CG动画潮流下早就选择放弃纯手绘制作模式,其制作周期较吉卜力相比更短,又无需专注于手绘业务,因此,在同样时间内,从业人员能接触到更多的业务,这有利于自身业务能力的发展。
 
而宫崎骏工作室使用手绘的制作方式,不但加大了一部影片的工作量,还为了提高效率,需要细分每名员工的工作内容,这就容易导致员工具体工作内容的过度细化和专一;吉卜力雇佣了专属员工又意味着员工将被要求长期在自己的固定职位上负责相似的业务,尽管自己负责部分所要求的业务能力将不断提高,但由于无法接触其他业务(这些业务尽管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负责领域,却能为自身带来成长)。因此吉卜力员工的成长速度较为缓慢。
 
大师屡次退休,实为后继无人
 
随着导演和专属员工的不断老龄化,吉卜力仍旧需要向下一代进行交接,但现阶段吉卜力所培养的两位年轻导演以及动画技术人员却无法接过接力棒。吉卜力的两位年轻导演,宫崎骏的长子宫崎吾朗,以及导演米林宏昌,被视为吉卜力的接班人,两位接班人在过去所提交的答卷却并不理想,宫崎吾朗2011年的作品《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以45亿日元票房落幕,米林宏昌正在上映的作品《回忆中的玛尼》预测达到30亿日元,均远远不及父辈的票房成绩。
 
由于工作室的品牌和票房号召力主要集中在两位导演身上,缺少宫崎骏的吉卜力出品电影,便会票房成绩不佳。因此,在高额的制作费用这一背景之下,为了维持工作室的运作,宫崎骏只能选择再复出,屡次隐退医院都被撤回。
 
这里形成了一个怪圈——要想拓展新的观众群和树立新品牌,就必须堆工作室的制作方式做出调整;但观众却只认可吉卜力的纯手绘的电影产品。因此在资金成本和人才成本均不可忽视的情况下,工作室必须在经营与观众认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才能继续在日本电影界生存。
 
商业模式重新调整,创造转向经营
 
这一次,所谓“解散制作部”,实质上意味着工作室整体思路的调整:一是解雇了大量员工,缩减成本;二是工作室的长篇作品将被暂时搁置(正如铃木敏夫在NHK节目中所述,宫崎骏极有可能复出继续制作短片作品);三是围绕吉卜李的品牌经营美术馆,使得美术馆成为吉卜力的专属收入来源;四是在工作室转型期间开发管理作品版权的业务,使其成为吉卜力的盈利模式。
 
动画虽有其特殊性,但归根到底,其特殊性体现在文化这种以创意为中心产品的行业的特殊性。点到企业的传承问题,不只是传承,还是发展。围绕一个著名导演的品牌可以创造一批具有价值的 IP资源,但如何围绕其开发新的盈利模式,或者在创作支出就设计好其未来的盈利模式,才能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考验吉卜力接班人的,不再是能否创造新一代动画大师,而是如何挖掘父辈留下的宝库,用父辈的品牌在新的时代中焕发新的市场价值——新一代吉卜力,不一定是新作品,也可以是新形式。这才是吉卜力存亡的关键所在;否则,就和重新创立新的工作室没有任何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