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丢贴片nut创始人田林:让丢东西成为“很难的事情”
2014-11-18 16:12 创业干货 融资趋势

nut是一款基于蓝牙4 0的智能寻物防丢产品,通过与nut APP配合,帮助我们寻找物品,提醒我们不忘带重要物品。田林认为防丢是一个值得深耕的新领域。

nut是一款基于蓝牙4.0的智能寻物防丢产品,通过与nut APP配合,帮助我们寻找物品,还可以孩子、宠物和贵重物品的丢失。当然有人问了,要是我手机也找不到了怎么办!这时候只要找到nut贴片,按住之后手机就会响起,你会可以找到它了。除此之外nut还有一个双向防丢功能。事先设定安全距离,只要nut远离你,手机和nut就会发出报警提醒。i黑马认为,这简直是无数马大哈们的福音,“给钱包、钥匙打个电话”的异想变成了现实,真是科技改变生活呢!

纯粹的力量

田林早先在中国移动这家巨头工作,有着不俗的成绩和令人欣羡的待遇。但田林时常会在内心自问——一个人究竟可以依靠什么?

是大公司领导的器重吗?是领导身后强大的组织吗?是组织手里给力的资源吗?如果没有这些,你所做的是否还能出成绩,你是否还能由衷感觉自己的工作有价值?如果有一天,我们被剥夺了所处的平台,变回孑然一身,漫漫前路上,是否只剩未知?

带着这样的疑问,田林前往豆瓣,向阿北学习。

田林说,会选择去豆瓣一探究竟,首先是因为喜欢豆瓣,尊敬阿北;其次是在移动的时候与豆瓣接触过,深深地感受到豆瓣与移动的不同之处。

豆瓣很纯粹,不是一个严重商业化的地方。那里员工素质高,技术能力强,有文艺气质……豆瓣一直很低调,认真在做产品,重视用户体验。豆瓣流量这么大,一直没有做游戏,做就一定赚,为什么不呢?阿北觉得那没有价值,游戏很空虚,于是没做。

在豆瓣的时间,田林了解到产品的重要性,开始信奉用户体验。因此,当他 13 年初想要投身软硬件结合这个行当时,他很快便意识到了“小而美”的重要性。

豆瓣在其他人都抄主流的时候做了小众,结果成功了。我就想选一个“不太热闹”的领域,从小东西入手,避免和巨头竞争。如果做手环,压力就太大了。

田林和朋友们研究了很多项目,在技术可行性上,也在市场需求上。直接询问用户有哪些需求自然是低效的,田林一行人设想了很多需求,将这些具体的问题发给用户,期望得到“有”或“没有”的回答。

不提问,用户不会想起来;但提出这个概念,用户就会觉得真的有需求。我们就这样发现了防丢和寻找失物的市场。

田林的团队包括在中移动做手机的朋友,负责硬件部分;软件部分则交予来自苹果和豆瓣的工程师。在与投资人接触的过程中,投资人对这样强大的团队产生了疑问——并非质疑他们的能力,而是质疑他们的方向——为什么要做防丢贴片这么小的东西?

我们认为寻找与防丢具有社会意义,而且,经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其市场价值。

最终,田林的好朋友,酷讯 CEO 张海军成为了 nut 的天使投资人。田林很感谢张海军的理解,更感慨张海军在财务帮助以外的支持。二人每周促膝长谈,交流互联网圈的天下大势,从未间断。

田林和他的团队最终认为防丢是一个值得深耕的新领域。互联网防丢贴片与传统防丢发信器的区别主要在于,不仅是防丢,更试图帮助用户解决「丢了怎样找回来」这个问题——这同样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大潮——社交化的网络为社交寻物、社交防丢带来了可能,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将来寻找失物会变成极低成本的行为。这个行业发展成熟之后,甚至如田林所说:丢东西将成为一件很难的事情。

新产品一定会出现,增加的功能可能会更专注于寻找失物而非防丢。防丢贴片的理想价格在 50 元左右。有需求的用户在家里很多地方都用得上,不应该太贵。做这个也不靠硬件挣钱,互联网才是重点,用户是重中之重。

田林认为,丢了会令人担心的东西,将来都应该进入防丢网络。一旦防丢网络的用户足够多,每个人帮助每个人防丢,丢东西才会真的成为“很难的事情”。这种依靠用户数量的网络构想有点儿类似于 FireChat 的无网聊天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nut 需要把握住市场,逐步增长用户数量,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能够一直在市场中占据主流当然不是件容易事儿。田林清醒地认识到,大公司想要在技术层面迎头赶上nut 是很容易的,但nut 在体验方面的积累成为了门槛。“只要永远走在别人前面,永远做得比别人好,就不怕别人抄。”田林提到了雷军的小米,专注出极致,极致刷口碑,口碑传播快,高速成长就是这么实现的。

技术别人是能做的,尤其是大公司。但是大公司不会玩儿命干,一个项目而已,没那么重要,没必要投入那么多。

由此看来,选择防丢贴片这一非主流项目,实属明智。

当然,永远走在别人前面从来不是个容易事儿,田林从未放松过对用户体验的关照。国内大公司 360 在nut 之后也做起了防丢业务,时间不长,体验上距离nut 还比较远。除此之外,在防丢-寻找这一领域,基本没有其他竞品了——总不能和没有寻找功能的传统防丢贴片去比。田林提出,美国的tile 在做类似的寻物社区,与nut 很像,将来可以互相借鉴;同时田林也很欣慰,nut 走在美国人前面了。

说来也怪,与大多数创业项目不同,nut 虽是早期公司,在国际化路上却走得很远。田林表示,这得益于某国际广告大厂的免费赞助,nut 那部将一众投资人从梦中唤醒的广告视频便出自该厂之手。这部英文视频广告一下子打开了国际市场,现在 nut 的防丢贴片在欧美都有销量,nut 的 app 也出了国际版——虽说只是英文版。

在我到访自在科技的当天,田林刚刚婉拒了巴西客户葡萄牙语版本 app的需求;在那之前,田林也对法语版 app 忍痛割爱。

“团队太小了,没有精力做了。现在只想把产品做更好,然后再去拓展海外市场。”

认真的产品吸引了认真的用户。nut 发售至今,收到了大量的用户反馈,其中很多使用场景是田林及团队从未想过的。比如,机场行李贴了防丢贴片,出行李架的一瞬间就能连上手机,用户悬着的心就放下了;比如,长途巴士旅行,谁都担心行李被别人带走,装了防丢贴片,就没有压力了;比如,学生宿舍遥控器每个人都随手拿随手放,甚至被拿到别间宿舍,经常找个遥控器找半天,有了防丢贴片的蜂鸣就没压力了;比如进行宠物管理……

如此繁多的反馈是田林始料未及的,田林也只有用更为精进的产品来报答。田林表示,产品在软件层面的迭代快于两周一次,硬件层面每季度也会更新。

整个团队 25 人,主要在做技术,市场只有几个,行政都是生产代管的。

尊重的力量

企业文化比较自由,比较靠自觉,我们也不给市场和销售订目标。公司名字叫自在科技嘛。

在各种关于创业公司的方法论中,“靠自觉”一向不被认为是最好的管理方法,然而田林表示,在他们这里没问题。

nut 是这样解决自觉问题的——依赖员工的高素质。田林表示,他们招人很严格,员工的素质很高。

“就像豆瓣一样。”田林说。

通过聚集优秀的人才,一个有意思的团队可以集中精力做有意思的事儿,没有 KPI,没有考核,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能工作得很开心。每个人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情,每个人也喜欢团队一起在做的事情,这样的关系非常融洽,团队几乎没有上下级之分。

我们不是不玩儿命,但创业公司玩儿命可以玩儿得很有意思,可以玩儿得专业,可以玩儿得有态度。

田林关注员工在工作时是否开心。事实证明,不需要规定工作时间,不需要强制周末工作,工程师和核心成员在周末都会主动推进,工作时间外的沟通更是常事儿。

觉得是自己的事儿,就会有兴趣,下班时间当然是自己的,自己怎么分配,就是“自己的事儿”了。

nut 也是一个全员拿期权的团队,他们的激励机制很先进。每个人都是大公司出来,KPI 那一套谁都心知肚明,官僚做派的控制只会适得其反。每个人在不被逼迫的情况下自觉,才真的脱离了“螺丝钉”的状态,变成了“发动机”。

田林和他的团队强调“尊重”,而尊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做有意思的事情,对外人讲出来会很自豪,从事“受尊重的职业”;

第二,公司听取员工在薪酬方面的意见,设定令人信服的激励方式,每名员工在物质上很满足,过上“受尊重的生活”;

第三,公司不用层级压人,同事之间是平等的,保留“受尊重的人格”。

公司尊重每个人,每个人尊重公司,才会有认同感。苹果和 google 的员工可以很自豪,创业公司的员工为什么不能?

田林说,产品被用户喜欢,就会产生自豪感。再好的事业,核心还是同事们。

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就是让团队越来越好。创业是以人为本的。

心灵的力量

让我们回到未被回答的问题:一个人可以依靠什么?

最早选择方向确实不容易,坚定下来做这件事也不容易。随着团队增强,产品的可能性变多,能不能坚持一开始的选择就成了问题。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外在的实力增强了,内心的动摇反而开始了。

创业难免浮躁,看到别的项目拿到更多的融资,创业者要是一点儿不怀疑自己的方向,也真太他妈乐天派了。

创业是为了做一件真正想做的事情吗?还是为了做一件更光鲜的事情去融资?当你的事业没有那么光鲜,若想坚持初心,就需要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在方向上做减法是很困难的。

因为这不仅是诱惑,还有未知,还有恐惧,对未来的恐惧。哪个创业者不害怕白忙一场?哪个创业者不害怕走在错误的路上?田林说,作为创始人,必须要对事业和同事负责。

焦虑是难免的,要避免草率的决定;危机感是必要的,核心团队都要有危机意识。创业没有正确答案,要形成自己的方法,做自己的选择。

使田林能够静下心来的,往往是用户的反馈。这不是一种吃了糖感到甜的喜悦,而是一种责任感——用户有需要,就有聚精会神做下去的价值。

关于“人可以依靠什么”,田林给出的答案是:

创业就像修行,人最终还是会向内心寻找力量。

是的,人可以在大公司做很棒的业务,受到很高的重视,但这件事情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所以人会离开大公司,会周游于不同的地方,也可能会选择创业。

创业就是逐步认清自己,发觉自己想要的人生。磨掉所有弱点,面对未知才不会担心,才不会觉得「自己想要依靠什么」。没有强大的资源,就要自己少犯错,更专注,做到极致。这就是一种修行。

田林认为,因为恐惧和危机的存在,创业团队的精神交流很重要。nut 团队曾经聚在一起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讨论人怎样与恐惧相处。

创业就是这样的过程,要克服各种不同的恐惧。每次犯错都是一个收获,自己下次会更懂应该怎么做。人会逐渐有很多经验,有很丰富的内在,内心变得很强大。

不再依靠大公司,而是依靠自己。每一个新同事进来,田林都引导他们享受同样的过程,进行同样的修行。

经历磨练的 nut,在业务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想得到帮助,先要帮助自己。

团队认真做事儿,其他人就会帮助。

如田林所说,他的老朋友张海军,以及 A 轮的华盖资本,作为投资人都提供了财务以外的经验、渠道甚至人力资源支持;国际广告大厂的赞助和指点,令 nut 先手打通国际化之路;各个硬件厂商,各家电商如京东、亚马逊都倾力相助。这样一个小小的防丢贴片,2 代上线后每月卖出 20000 台,今年末增长到每月 30000~40000 台毫无压力……

我很欣慰,在一个小却有需求的领域,一个小而美的团队做出了小而美的事情。创业是一场修行,一场以人为本的修行。但愿田林和他的团队,能够成长到根深蒂固的一天,在科技领域做到更加极致,无惧所有的未知、恐惧和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