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解密:任正非的观点经常遭到高管团队的批判
2014-12-12 08:35 秦朔 任正非 高管 团队 批判

2014年12月10日,华夏基石领衔专家黄卫伟教授的新书《以奋斗者为本》读者见面会在黑马全球路演中心举办,彭剑锋教授(华夏基石董事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泰斗)、吴春波教授(华夏基石领衔专家、中国著名管理学家)、牛文文(《创业家》总编辑兼社长)、秦朔

i黑马:2014年12月10日,华夏基石领衔专家黄卫伟教授的新书《以奋斗者为本》读者见面会在黑马全球路演中心举办,彭剑锋教授(华夏基石董事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泰斗)、吴春波教授(华夏基石领衔专家、中国著名管理学家)、牛文文(《创业家》总编辑兼社长)、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出席并做现场交流。“华夏基石•洞察”微刊特推出读书会专题,再现大伽精彩“奋斗者”主题对话,带您领悟华为管理之道和管理哲学。以下为秦朔的演讲整理。
 

 
各位下午好,刚才听了黄教授的解读,同时结合我个人之前读过的一些文献,分享一下个人的心得。我想分享三个方面的看法。
 
首先,中国公司的不断的进步呼唤管理学界对中国商业实践和创新实践进行有效总结。
 
第二,想分享我个人对华为公司过去这么多年在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的心得。
 
第三,就《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我谈一点看法。
 
现在大家在谈到中国经济的规模的时候,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一个数字表明,按照购买力评价,中国的明年的购买力将会超过美国。如果按照汇率评价,到202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的2-2.5倍。也就是未来可见5—6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会超过美国。记得1999年财富论坛第一次在内地举办,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大陆企业有6家,2014年有100家中国企业,剔除台湾和香港的7家,大陆有93家,从15年时间里,我们从当年的6家到现在的93家,是当年的15倍以上。1999年,日本企业的数量非常多,现在已经减了很多;1999年,美国有199家,现在已经下降到128-130家。根据我的研究,看过去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美国经济的下降速度,我预计最多在未来三年里我预测在财富500强里规模的排行榜上,中国企业的数量会超过美国。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当这个国家的企业在全球500强的排行榜里已经是最多的数量,尽管国有企业占比很大,事实上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提给中国管理学界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个时候,你还能说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没有自己的创新、没有自己的企业家精神,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复制西方理论的结果吗?你很难这样说。事实上如此之大的一个国家,诞生的公司的成长中的管理经验肯定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理论。刚才黄教授也提到,现在很多MBA的案例还是哈佛的,牛津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中国管理学界还不能有效地提出有影响力,有研究价值的东西,我觉得某种意义上会愧对这个时代。因为历史的机遇就放在这里,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抓住这个机遇。回顾过去整个管理学的历史,可能日本在80年代时提到过一套东西,但这个东西很快随着日本经济的下沉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我认为今天对中国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我把《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以及人大的这个教授团队差不多18-19年的沉淀下来的成果,看成是中国管理学界,创造性地去回应时代的这个命题的一次可贵的尝试。
 
第二,我也简单分享一下我对华为这个企业的一些想法。我是在1995年前后当时在南风窗杂志工作时结识了这家公司,因为我大学毕业留在广州工作了14年,对广东深圳的民营企业还比较熟悉。华为是上个世纪1988年成立的,代理香港的程控交换机,后面通过C&C08机开始通过农村包围城市进入中国市场。公司起始阶段及其低调,但是,当时广东地区不知不觉出现了华为热。我作为媒体人是如何意识到华为热呢,是我看到华为的一些内刊,特别注意到华为把这些内刊和华为人报中的一些文章汇总起来叫做华为文摘(俗称华为白皮书)。当时这个文摘企业界也开始逐步的流传开来,我也转摘了一些关于华为的文章,大概是诸如硅谷不眠夜,大家都拿着床垫在公司,还有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这样的文章。我记得我们给华为付了300元稿费寄过去了,结果当时华为法务部找我们,说要起诉我们。但是按照当时中国的出版条例,在转摘之前是不用事先征得同意,但是转摘完要给作者和原来的刊出者稿酬。这反应出当时的任总很低调,也就是惶者生存,代表了在不确定的环境里的一种状态,他不愿意让公司的东西在外面张扬。其实这个状态对于任总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都存在,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今天没有时间展开讲。
 
直到2014年,任总才第一次向国内的媒体打开了大门,邀请国内的媒体参加了华为优化管理关于“蓝血十杰”内部的评选会,这个会之后,我们和任总有一个对话,我刚好就坐在他对面也跟他提了问题。两年前,任总也想过和国内媒体有一个接触,那个时候我们几个人也去了,但最后时刻,他放弃了。那今年的这个会,他坚持了,这反映了任总要把企业文化传入到社会的想法。我们会前看了华为提供给我们的一些关于人力资源、业务、财经方面的内部资料,我有两个心得。第一,就是任正非很大,华为更大。原来我们在外面的时候,会觉得公司离开任正非可能就不转了,但事实上,我们去了后发现华为的各个轮值CEO,华为的业务群以及华为整个管理已经完全上轨道了,其实任总已经脱离一线很长时间了,我们在对话时,任总在会谈时也表示除了早期的IBM的项目,后面的所有变革项目都不太了解。我们观察其他中国类似企业,我们发现那些公司离开一把手真的不行。所以我说任正非很大,华为更大。因为华为已经建构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内外兼修的、机制化的、高度集成化的、非常有效率的企业管理体系,而且和IT工作平台集成在一起;第二,建构这么大一个系统,任正非非常伟大。华为的15万员工中有9万多人有股票,甚至华为的一些司机都有华为股票。当然这个股票也在动态调整,甚至给老外也要有股权,当然老外的股权的方式会不一样一些。我又意识到,如果不能建构起以价值创造、价值的合理分配以及价值分配中的动态优化,那这套体系,纵然有很好的思路,有很好的高成长业务,内部也会分崩离析,因为我们看过太多的中国企业遇到这类问题。所以我觉得从华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这家公司脱离了任正非已经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对于具体的业务来讲,在高层内部,任正非的发言也是经常会被否定的,我觉得这是这家公司很了不起的地方。其实是任总长期建立的这套体系,虽然任总依然具有权力,但任总把这个权力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力量,这是任总和今天的华为很了不起的地方。
 
最后,我要谈谈这本书,之前我仔细看过。从我多年的阅读体验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我个人对于今天这本书能不能成为畅销书我不敢说,但我可以断定它是一本长销书,是一般常读常新的书。这本书是有血有肉的,读者会理解到这些文字的生命,质朴的力量,会让读者真正理解文字的意义,值得读者长期的读下去,常读常新,持久的发挥引导作用。所以我希望媒体能更多的分享,能让每个人都能从这里面得到向上的力量,以及有实际操作性的指引。最后,再次感谢蓝狮子和中信出版社能够出版这本书,也感谢人大黄卫伟教授和吴春波教授长期的努力,能够把这样的精神食量奉献给大家,谢谢!
 
秦朔,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本文由微刊编辑陈雨点、张秘赫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