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老兵缘何进入中医之门?宁静再访当归中医创始人李永明
2015-01-31 10:09 中医 当归 老兵

他是北师大的化学系高材生,人大商品学硕士,十年互联网老兵,缘何进入中医之门?在看似毫无关联的学业背景和职业经历间有着怎样无形的联系?当中医碰上互联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黑马说:他是北师大的化学系高材生,人大商品学硕士,十年互联网老兵,缘何进入中医之门?在看似毫无关联的学业背景和职业经历间有着怎样无形的联系?当中医碰上互联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文/宁静
编辑/蒲鸽
 
中医缘起
 
李永明最早接触中医,是由于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2009年他感觉身体不适,睡眠极差,经常发现舌苔很厚,有时甚至舌头水肿,看遍了西医各科,也没有检查出什么疾病,但他觉得身体一定存在不小的问题。那一年他停掉了打拼多年的IT公司全部业务,整修自己,修养生息。
 
当时他不懂中医,经朋友介绍找到了著名中医徐文兵,针灸、吃药,经过两三个月的调整,逐渐恢复了状态,重新成为了一个健康人。
 
后来他逐渐了解,当时的状态按照西医理论应该是早期抑郁症,中医讲也是身心疾病,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只是抑郁症这个词更像是一个贬义词,大家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有抑郁症。
 
自从被中医专家徐文兵治好后,李永明就开始学习中医,并且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听徐文兵讲过《伤寒论》《经络》,还听过罗大伦的中医课,不过,大多数时间还是自学中医。
 
采访的间隙,我以为李永明在泡茶,他告诉我那不是茶,是三七粉,可以化瘀。看起来中医真的影响了他的生活,他说开始做中医就是因为要帮助自己,没想到后来帮助了更多的人。
 
2010年11月,李永明开始有想法做中医,当时正好孩子总感冒,他找到罗大伦老师,经调理后孩子不再频繁感冒,这更坚定了他做中医的决心。
 
因为身心的问题接触中医,对自己身体的感悟导致他走向中医,所以他做中医有了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中医学堂。他重视中医的传播,在几年前因为自己的无知导致身体出问题,反思如果早知道一些中医的知识不至于持续了那么长时间。他发自内心感谢中医对自己的帮助,所以开始做中医时并没有考虑盈利模式,只想传播中医文化,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通过微博做推广营销,他发现十多年的互联网经历对中医的传播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这不是别的中医人所能做到的事情。
 
我曾经搜索网络文章,当年对他有这么一段评价:“李永明IT人的思维,让当归能量的发挥,不仅仅在面对面的课堂上。他把目前当归学堂的所有课程,都录制上传至官网,以网络课堂的方式扩大传播,影响更多的人。当归中医学堂显然在李永明的影响下,更善于利用时下流行的传播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当归学堂的官方微博矩阵,从开始经营到目前已有30万忠实粉丝,平均每天的转发量超过两千个。未来某一天,人们还可能从智能手机上,见到当归学堂的一些应用。连著名中医和学者徐文兵,也不禁夸赞李永明是中医界的先锋。”
 
从学堂到中医诊所
 
2013年夏天,当归旗下的中医诊所行知堂试营业。御源堂的负责人徐文波曾经预言,当归一定会设立诊所,因为光靠学堂根本无法支撑下去。个中缘由也许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深有体会。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李永明当时做中医学堂时根本没想到过以后要做诊所,后来发现他对中医学堂投入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同时再做别的不相关业务,做学堂亏了很多钱,但只能坚持做下去。还好,在摸索中基本找到了当归未来的方向。
 
他坦言做诊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生存的考虑,能与医生有更紧密的联系,也是一个培养师资的过程。这个诊所比一般的诊所做得大,有十二个诊室,可以有五十多位医生,这么多医生,将来又可以成为一个传播的团队。如果没有诊所,只是在有课时找医生来,这样与医生的关系就不紧密。另一方面是想作为研发基地,作一个中医孵化器,通过诊所能与医生有更紧密的关系。而中医孵化器的概念,李永明提出之初,尚不很明确,有了这个基地做基础,就有了机会和可能性。
 
创业之初的当归并没有外部投资。李永明对此颇为自信,他说,“我暂时不会去找投资人,将来一定是投资人排着队来找我。当归已经有了未来的方向,投资人看不清未来没关系,再看两年,三年,就会非常清楚,我希望当归会在未来对中国的中医有一个革命性的推动……”
 
“当归现有两块业务,教育和医疗。教育吃不饱饭,医疗可以弥补一下,也算一种孵化或者支持”。对于当归的未来,李永明想做的是“精品中医诊所”,在这里的每个医生“都非常靠谱”。
 
当归初营业时,我发现年轻的大夫比较多,不知道是老中医资源有限不太好找,还是出于培养人才梯队的考虑。李永明对此有他的见解,“现在60后和70后的大夫已经成为主力。学中医跟学其他什么专业都一样,如果40岁左右还没学明白,60岁也未必明白,那些有名的老中医也是在四十岁左右就学明白了。老中医可能在病例和经验方面更多些,但我看到60后70后的大夫治疗效果也很好,年轻大夫需要机会,再过五年,这批年轻大夫的能力就非常强了。”
 
相对医疗而言,李永明内心对教育和文化传播更感兴趣,他希望“当归以传播中医文化为主,可以坚持十年二十年,一直坚持下去。”
 
【宁静】作为互联网老兵,对于如何传播中医教育,你的思路显得与众不同。一年前做访谈时,行知堂中医诊所刚刚开业,经过近一年半的实践,有了哪些预料之外的进展?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诊所,是否愿意分享你的跨界思维?
 
【李永明】当归从成立、发展到现在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比如我们现在的员工几乎都是当归学堂的学员,合伙人姚瑶就是当归学堂的第一位学员;在办理中医诊所营业执照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困难,环保、城管、自来水……还有很多想不到的障碍,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我在当归新年晚会上唱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令人欣慰的是,执照的问题最终也是学员帮忙解决的;在资金方面,做中医诊所投入不少,单房租一项,一年就支出一二百万,这几年做中医真没赚钱,但改善了健康,因为帮助别人而获得了尊敬,所以我不后悔。
 
我以前做IT行业,那是完全市场自由竞争,而中医不是。医疗服务的困境很明确,比如,你可以在高档的商场里随处可见星巴克,但不会看到一个中医诊所,因为房租就是中医诊所很沉重的负担;再者,中医人才的缺乏,培养一个中医人才至少要十年,而他们的收入甚至不如一个理发师,这也导致了最优秀的人才不会去学中医;第三,中医诊所的收益模式非常单一:诊费和药费,很多诊所给医生药费提成,但我们这里没有,医和药一定要分开,医为先;另外,因为中医的西化,中医大夫的良莠不齐,很多人不信中医……
 
医疗价值等于医疗结果与服务成本的比值,做医疗,我不想用增加了多少患者、卖了多少药、获得了多少收益作为KPI来衡量价值。当年我做互联网公司时拿到了IDG几千万的投资,虽然现在我做中医也有不少投资意向,但是中医不能这么做,所以在发展中医方面,我想探索众酬中医的可能性。
 
现在互联网众酬概念很热,本质是什么?我想起小时候,父亲兄弟三人养一头牛,三家人按月轮流放牛,生了小牛犊三家人分钱,这就是最简单的众酬的本质。
 
为什么想到众酬中医?首先,我拒绝财务投资人,因为不能用纯商业化的理念来做医疗,我相信这样做的价值一定大于商业价值;第二,我想为家人及朋友负责;第三,我想为中医传承做些事。我希望以我为本,以家为本,创造一种以中医为导入的健康生活方式;我想在行知堂,实践医教研齐步走的探索;我希望我们的医生有自己的诊所,尽管中医不分科,但每个医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治疗领域,所以需要联合,单打独斗太累心,医生只要专注于治病,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医疗之外的所有问题。
 
做好中医诊所的三个要素是:明医、良药、服务,我推崇现代服务加传统中医诊疗。众酬中医的初步设想是让医生、会员、经营团队一起参与进来,把生态农场、中医疗养等结合起来,做小而美的中医诊所。众酬可以解决资金问题,支持的会员及家庭就是中医健康生活方式的受益者。
 
因为中医人才的有限及中药材受土地资源的限制,现代人对健康需求越来越大,可以说中医药行业是古老的行业,也是朝阳产业,未来中医的上涨一定是趋势……所以,我想众酬中医,具体方案和细则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出来后我们可以再细谈。
 
以前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大,可能会让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接触中医后,我有一些变化,我更愿意思考商业的本质,不是简单地去提创新,我经常提醒自己要做减法。现在我用新媒体和科技手段推广中医,这个想法是源于我过去10年的互联网工作经历。
 
我现在总想,人的生命是很短暂的,这么有限的生命该做什么呢,我们真的不能选择太多。正好做当归之前我休息了两年,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转转,然后决定做中医。假如那时我在大公司工作,年薪一两百万,要做中医我会很犹豫,因为会想该不该放弃,估计想一想就过去了,而事实是当时我不工作,所以没有选择。没有选择有时是一件幸福的事,选择太多会带来烦恼。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宁静评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听到这句话,我联想到一个词“放下”——放下曾经,放下过去,放下那些让我们无法释怀、又时不时让我们纠结的事情,放下抱怨和不满足,因为过往中的每一段经历,都可能是对于今天最好的设计和安排。
 
真正的大医,无论中西,一定懂得互学所长。正如李永明对于中医的理解,希望以中医导入健康的生活方式。信与不信,有时是一种选择……
 
本文作者宁静,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创业家-i黑马原创联盟作者,微信号ningjingfangtanlu,邮箱:ningjingfangtanlu@163.com
 
本文不代表本刊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