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你还是收购了赶集网吧!
2015-04-15 10:31 58同城 赶集网 收购

黑马说:58收购赶集?昨晚11点多,我都打算睡觉了,《创业家》的采编群里开始传播一篇《金融时报》的短文,该文称据知情人士透露,58同城和赶集网已于4月14日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黑马说:58收购赶集?昨晚11点多,我都打算睡觉了,《创业家》的采编群里开始传播一篇《金融时报》的短文,该文称据知情人士透露,58同城和赶集网已于4月14日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自从分类信息行业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荣誉归属于58同城后,市场上就出现了一个经久不息的传言:58将收购赶集。

考虑到这两天的传言太过甚嚣尘上,我开始反复琢磨我见到的相关人士的种种言行举止,试图寻找出某种确定性的蛛丝马迹。58同城的某位VP明确告诉《创业家》“不太了解”这事儿后,我大概确定了这次虽非空穴来风,但58的确没收购赶集。
但万一真的收购了呢?

 
文 | 本刊记者 和阳

我们先为杨浩涌喝一声彩
 
杨浩涌的江湖地位一度直线滑坡。分类信息行业在中国互联网本是各大佬不大瞧得上的行业,杨浩涌与姚劲波仅仅是这个边缘行业的数一数二的人物。2013年底58同城率先上市后(详见《58同城凭什么上市》)的业绩、市值一路狂飙,姚劲波这个曾经的域名贩子、不起眼的站长,这个带着眼睛一脸斯文,崇拜阿里巴巴的中年男人,一跃成为中国互联网圈里不容忽视的中巨头。

自上市后,姚劲波身上的聚光灯大概就没离开过。这位新贵连绵不绝的领奖,我们在各类公开场合看到姚劲波谈论分类信息、O2O、创业。杨浩涌身上没有光芒。

如果创始人的公司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那么创始人所言的可信度,起码比没上市的那位要高一点。所以当诸多媒体听到2014年年底姚劲波在《创业家》的一个活动现场说出“上市后对手的增长基本坍塌了”、“赶集网的用户量是我的一个子集,客户量也是我的一个子集,产品也基本上是复制58,所以我收购它没有意义”等话时,内心对于赶集网难免感到吃惊:它已经沦落到老大都懒得收购它了?!

至于杨浩涌听到姚劲波的言语时内心是怎么个波澜壮阔,我们就无从猜想了。他曾正面回应过姚劲波,表示赶集网正持续增长、58同城的公关需要指导其老板的公开修养等等。行动上,腾讯投资58同城两个月后,赶集网宣布获得了老虎基金和凯雷集团的逾两亿美元投资。

一位投资人告诉我,赶集网以58同城一半的估值去融资,当然能融到,而且58同城市值越高,越方便它融资。不管国际顶级PE投资赶集网的目的是希望它迅速被卖给58同城,还是它独立上市后用以击败58同城,这笔融资起码意味着赶集网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破落。到年底,赶集网对外公布了一系列“今年收入很不错”式的数据。

事实上,相当数量的行业新贵从赶集网融资完成开始相信,赶集网的实力仍在。而他们需要引以为鉴的是,自己上市后一定不能像58同城一样无作为,得捏死竞争对手才行。

2014年底,赶集网宣布进军C2C二手车交易。杨浩涌在经过大半年的调研后,打算在该领域投入超过1亿美元。《创业家》前后采访了他两次,他都反复强调这规模不是制造噱头忽悠媒体,是真的要投1亿美元。杨还说,赶集网经营状况很好,钱很多,几个月前融来的钱还在账上趴着呢。

我看着杨浩涌的圆脸,谈论完赶集网做二手车的优势、58同城的二手车打法等后,他正和我们闲聊一些运动类的话题。他显得自如和随意。杨好像接受了自己的地位,并且对其不那么在意,因为他心里正想着更具冲击力的未来大事件,而且信心满满。

没多久,我又去采访姚劲波。姚劲波说自己对赶集网的融资等消息看得很平淡,但他的确没料到还有人投资赶集网,没料到分类信息领域的竞争仍会加剧。姚劲波认为赶集网“绝对赢不了我们”,但它的存在“让我们团队不松懈,有紧张感,更团结”。

赶集网起码作为行业第二名(它可能还是认为自己是第一)获得了对手应有的尊重。不光对手,从对两家传言的描述也能感觉出舆论对赶集网的转变。一开始,大家传的是“58收购赶集”,随着赶集网正面利好消息的释放,“58赶集合并”的句式出现在了传言中。

按结果倒推,赶集网这两年来的营收变化曲线应该处于正常状态。也就是说,在天生势利眼的舆论环境对己不利的情况下,赶集网稳扎稳打,逐步上升。作为创始人,杨浩涌一面守住分类信息的老阵地,一面另辟蹊径迎接服务业O2O浪潮。目前这两大举措都获得了初步的效果。
 
合并的理由

如姚劲波所言,58同城与赶集网的竞争即便不如2011年的广告大战那么激烈,也远比2013年要紧张得多。但2011年是两家行业新贵定座次、判输赢的市场竞争。而58同城与赶集网现在的竞争却显得没多大意义。

那么,在分类信息领域,赶集网可能将继续维持其专攻少量垂直品类的策略。

如果2011年是运动战的话,现在赶集网就是在打纯消耗的阵地战。赶集网进攻但是攻不上来,作为产品、商业模式、用户群基本类似的同业,赶集网若想在分类信息领域压倒58同城,得再拿超过58同城融资额一倍的钱。粗略计算大约为10亿美元。根据赶集网最新的融资传言,杨浩涌只打算要2亿美元左右。所以,赶集网不会再大举进攻。58同城防守轻松但也灭不了对方。

在前述态势下,除了广告公司、代言人、百度等利益相关方挺高兴之外,58同城、赶集网的大量相关人士恐怕都不轻松。如果合并的话,新公司的市场费用会大幅减少至健康水平。没有这种消耗式的竞争,向百度等上游的议价能力也能相应提高。

资本市场乐见其成。一旦两家合并,那新公司能获得接近垄断的市场地位。新公司对客户的影响力将会显著加强。所以这两天58同城收购赶集网的消息甚嚣尘上后,58同城的股价接连大涨,截止我发稿时已经涨到了67美元。

老大、老二的行业排名成型后,双方都没以前那么关注彼此。杨浩涌去琢磨二手车,姚劲波在做投资并关注着58到家。但两人的精力中必须得有相当部分放在分类信息业务上。因为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

但如果两家合并了,姚、杨中的一人甚至两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更值得开拓的o2o领域中去。赶集网的投资人徐新2015年初在《创业家》的一个活动上也谈到了这一点,“赶集和58同城合作并不一定能够拿到垄断地位,但是他们可以很大程度上获取利润。他们之前互相打人才战、价格战,没有力量去搞创新。”
 
不合并的理由

当然,如果58同城没收购赶集的话,理由或许更充分。

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个问题。虽然姚劲波、杨浩涌之间没有私人恩怨,双方公司的竞争也大致处于道德范围内。但我进出58同城、赶集网数次,能明显感觉到荡漾其间的对于彼此的不屑、轻微的敌意。比如谈到流量时,这边说自己是第一,那边就接上一句“我们是它的好几倍”。这边说自己年收入已达多少量级,那边就表示其直营城市太少,利润太薄。双方的数千名员工已经在这种氛围里沉浸了数年之久。大范围的调整心态,认可彼此的能力费时费力而且事倍功半。杨浩涌愿意给姚劲波打下手吗?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收购同质化企业鲜见成功案例,可能是大家不知道该如何完成这类整合。两家产品、用户、客户分布、商业模式基本一致的公司合并之后效果不好,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优酷土豆了。无论是从经营数据还是竞争态势上,优酷土豆至今未发挥出明显的协同效应。

没有外力促进。滴滴和快的合并的基础在于两家的势力范围大致有个区分,两家的估值也差不多,但400亿美元估值的Uber进入中国担当了直接的催化剂。突然之间,滴滴和快的同时感受到了来自一个方向上的压力,于是两者合并了。但58同城的日子过得很舒服:信息业务连续增长,O2O业务开展得有条不紊,当初说要投10亿美元的承诺正在一一兑现。赶集网过得也挺惬意。赶集的二手车业务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忌惮,传统的信息业务亮点涌现,赶集网要独立上市的姿态开始逐渐明朗。他们在信息业务上没有外敌,craigslist在中国大陆从来不成气候。那些嚷嚷着要颠覆他们某个品类的服务业O2O公司都还处于确立产品模型、探索商业模式的阶段,谁灭了谁都还不一定。

2014年底,姚劲波向《创业家》表示,他当初说“赶集网的用户量是58一个子集”的话语“有错吗?”他的下一句话是,“即使收购了赶集网,我也把它关掉。确实没有意义,用户不需要两个差不多的东西。”

考虑到两家公司的内外环境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可见的未来,我实在看不到它们合并的理由。不过,从消灭低水平重复新闻源的角度来看,这两家公司合并了倒是挺好。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和阳,编辑王瑞,文章为原创,本刊版权所有,如果转载请与zzyyanan联系,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