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ret已死,中国的“秘密”们会步其后尘吗?
2015-05-03 08:56 后尘 中国

前几天,美国的“匿名社交”明星Secret宣布over了。《连线》发表评论称,“网络上匿名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混蛋,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看,这款产品都不可能长久。” 好吧,黑马哥暂不评论《连线》的马后炮,只想问你几个问题:你和你身边的小伙伴玩过“匿名社交”吗?上面一些劲爆的信息是否让你觉得很刺激?现在,你还有打开这些应用的欲望吗?

4月30日,硅谷红极一时的Secret宣布关闭。

Secret的CEO大卫·比特洛坦承创业失败:“很不幸,Secret背离了我创业的初心。在经过深思熟虑并与董事会磋商以后,我已决定关闭Secret。这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也是让我感到最为难过的一项决定。”

Secret曾是硅谷的宠儿。其估值最高达到1亿美元。从创立到关闭,盛极一时的Secret只用了15个月。

Secret的跌宕,是否证明匿名社交颓势已定?而国内同类应用的命运又将如何?
 
匿名社交遇冷

匿名社交的鼻祖应属2013年初开始在美国爆红的Whisper,目前在中国叫做“耳语”,用户可以匿名发布自己的秘密,与附近位置的人分享。

Secret的模式是“熟人匿名社交”,用户可看到通讯录好友发布的“秘密”,却不知道发布者是谁。这一创新模式切中了人性中倾吐秘密的痛点,也满足了人们窥探心理,在最初的一两年内,一直呈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2月Secret发布第一版,短短10个月已被下载1500万次,一度冲上Apple Store 排名第一的位置。

Secret同样备受投资者亲睐。发布前,Secret已拿到120万美元投资。发布后不久,Secret再获860万美元投资。去年7月,Secret宣布完成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然而,去年年底,Secret发展开始陷入瓶颈——井喷用户冷却,在Apple Store的全球排名跌落至1500之后。

Secret宣布关门当日,Whisper对外界第一次宣布用户数据:单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000万,每小时应用开启次数超过100万。Whisper试图证明自己不会步Secret的后尘,但不容乐观的是,Whisper的下载量在过去几个月内已明显下降,匿名社交似乎已度过爆发式增长期。

把目光转向中国本土,我们看到的是相似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与Secret最相似的应用当属“无秘”。2014年4月5日,“无秘”的前身“秘密”在App Store上线第一天,就登上了社交免费榜第1名。随后,因Secret提出其涉嫌抄袭,“秘密”遭遇下架,更名“无秘”后才重新上线。

无秘之后,匿名社交曾一度在中国发生井喷,2014年第二季度,就有20多款匿名应用上线,如多玩秘密圈、呵呵、乌鸦、偷偷等。但半年之后,这些应用消失的消失,没落的没落,形成无秘“一家独大”的局面。

至今,无秘还没有公开用户数据,其CEO林承仁对外宣称用户数为千万级别。但与当日火爆相比,近几个月无秘的势头也在缓慢下来。
 
实名还是匿名

匿名社交陷入瓶颈期,与这种模式的“原罪”有关。它一直背负道德与伦理的骂名,媒体不止一次抨击其“利用了人性中最黑暗、最恶的一面”。匿名社交模式的保密性,很难有效阻止恶意言论的扩散,诽谤谣言、煽动言论以及人身攻击一直让匿名社交备受诟病。巴西政府就曾要求App Store在巴西境内下架匿名社交应用,其理由是“避免网络暴力的产生”。

Secret关闭后,科技杂志《连线》曾发表评论,称网络上匿名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混蛋,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看,这款产品都不可能长久。

事实上,用户在这里倾吐后发现并没有“松了一口气”,反而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中,逐渐从一开始的好奇、刺激,演变成排斥和抵触。大量用户流失,导致匿名社交进入瓶颈阶段。

那么,Secret的失败,能否证明匿名社交一文不值?

其实,在互联网兴起的最初十年,匿名一直是网络的基本特征。一旦剥离了真实身份,人们在网络间畅所欲言的同时,也赤裸裸展现了欲望和邪恶。网络暴力时有发生,关于网络暴力的声讨也从未间断。

在失控之前,互联网呼唤回了理性。社交网络时代,实名社交逐渐成为主流,比如Facebook、 Twitter、微博等,都要求用户提供基本身份信息。

而有趣的是,实名社交主宰网络数年后,人们又开始怀念匿名社交的那份自由和畅所欲言,才有了匿名社交的回归。

无秘CEO林承仁曾表示:“实名社交和匿名社交的区别,如果用一个场景来形容,就是一个在水面上,一个在水下面。二者是永恒存在的,就相当于你有你内心的世界,也有外面让别人看到的一面。”

扎克伯格近期也表示,Facebook可能会在未来产品中加入匿名功能。而QQ已在群聊中加入了匿名发言的功能。

就像是欲望和克制的较劲,感情和理性的博弈,实名和匿名此起彼伏。目前,两者是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它们将共同存在,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出路何在

匿名社交仍有市场需求,如何构建完善的审核机制,是打破瓶颈突围的关键。

Secret疯狂扩张之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因为内容审核可能导致用户活跃度下降。一个年轻而又缺乏管理经验的团队,在突如其来的巨大成功面前,很难下定决心割舍一部分“黑暗用户”,因此错过了整肃时机。Secret最终被网络暴力吞噬,成为一个负能量、低压信息的聚合平台,完全失控。

在这点上,机制较为成熟的Whisper做得更好,他们在菲律宾雇佣了一个庞大的团队,用人工审核的方式屏蔽色情、暴力、有攻击性的信息。

无秘很早也看到了这点。林承仁表示,无秘建立了社区规范和惩罚制度,并找了专门的审核团队来处理,发现故意中伤等恶意言论,就会对用户发出警告,屡次触犯将被关进小黑屋,甚至封号。

尽管无秘已采取了较为严苛的审核制度,依然能捕捉到失控的气息,在无秘上仍能看到大量色情、谩骂、人身攻击等内容。

显然,人工审核制度过于低效,很难处理海洋般的信息。完善而高效的审核机制,将成为未来匿名社交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

除此之外,要保证正常匿名表达、不降低用户活跃度,同时控制恶意信息,这个平衡点很难把控,除了完善审核机制,恐怕更要深谙人性。

正如乔布斯所说:“理解人性,而非技术。”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王奕,由王冀编辑,文章为原创,本刊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zzyyanan联系,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