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ret与无秘的生死之战:美国老师为何败给了中国学生?
2015-05-08 07:55 美国 中国 老师

Secret关闭之后,国内匿名社交的前景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i黑马独家采访了无秘创始人林承仁,他对i黑马回顾了这一年来与Secret竞争的经历,同时讲述了自己对于匿名社交未来发展的判断。 透过Secret与无秘之间的竞争,我们看到两种商业逻辑下的不同命运,一个崇尚弱肉强食打击对手的丛林法则,另一个则低头打磨产品自我蜕化。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事实已见分晓。

林 承 仁
 4月30日,美国匿名社交应用Secret关闭的消息在网上疯传。无秘CEO林承仁几乎同时得知了这一消息,然而他好像不为所动,继续飞往香港陪伴父母度过五一假期。

Secret的关闭,林承仁毫不意外。他的投资人、员工们早在去年年底就预测,Secret恐难长久。此后,林承仁再也没有关注过Secret的消息,“没想到再次听到,已是它的失陷”。
无秘创办一年以来,挤掉了Secret中文版,击败了国内各类匿名社交应用,不论国外资本还是国内巨头,都败在仅40人的无秘团队之下。如今,无秘在微信、陌陌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社交App。


秘密当年的历史排名数据


初战失利

至今,林承仁仍记得他与Secret的CEO大卫·比特洛唯一一次正面交锋。他们通了一次越洋电话,电话两头各怀心事。林承仁冷静地等待对方抛出所有要求,只为最后说出一句“No”。

经过一年你死我活的竞争,林承仁宣称产品已超越对手。

在创业初期,林承仁确实从Secret那里获取了灵感。“当时我看到Secret在硅谷小范围热了起来,觉得这种模式可能在中国大有发展”。林承仁上一次创业失败,急需找到下一个突破口,他组建团队全力开发产品,并命名为“秘密”。

通过App Annie的数据,Secret上线以来排行榜数据并不理想,在美国社交应用排行榜中徘徊在一百名左右,最好的成绩曾到十几名。这印证了林承仁的说法:“Secret在美国没有真正火过”。

App Annie数据显示,去年4月4日,林承仁团队开发的“秘密”刚一上线就冲进中国社交类排行榜第八名,次日冲到第一,并持续维持在前两名。让人惊讶的是,秘密同时在美国社交类应用排行榜中冲进前100名,甚至直逼Secret。

这与林承仁给秘密的定位有很大关系,其slogan是朋友圈的八卦爆料,就连logo设计得也和微信极为相似。“我们设计的场景是,在微信朋友圈中,我们看实名表达,在秘密中,我们刷匿名信息,就像看人的两面。”

当秘密的数据逼近Secret时,后者开始注意到这匹从中国杀进来的黑马。

“Secret的CEO大卫托人找到我,希望我们放弃自己的产品,去帮他们运营”,林承仁没有给予回应,不久就接到Secret的律师函。两方的律师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达成的协议是“秘密修改产品,在界面、名字上要完全有别于Secret”。

林承仁以为一切到此为止了,没想到Secret举报了秘密。当年5月8日,秘密接到了App store的下架通知,理由是“两款产品的名字容易让人产生混淆”。

“当时我们每天下载量几十万,而且还呈几倍速度增长,突然下架真的是致命一击”,林承仁带领团队,每天加班加点,换名字、换界面,“但无论如何都上不去”。第4个版本好不容易上架,没料到第二天再次被下架。

那大概是林承仁最惨烈的一段时间。Secret是美国本土企业,App store无疑会对其有所倾斜,林承仁的沟通、交涉均无果。

 “秘密”更名为“无秘”再次上架时,已是半年之后。
 

无秘排名数据


绝地反击

在秘密团队低迷的半年,Secret开发了中文版,组建了10余人的中国团队。

Secret为了进攻中国市场,不仅打击秘密一家。据其他匿名社交应用反馈,他们在此前都曾收到过Secret的律师函。林承仁透露,一家App被下架后,被迫将部分股份免费提供给Secret才得以重新上架。

就在此时,林承仁和大卫有了一次通话。“他希望达成一些共同利益,比如交换股份等”,林承仁彻底拒绝,即便陷入困境中,他仍认为自己的团队和产品已超越Secret。

Secret中文版进入中国后,林承仁发现其有个致命的技术缺陷——产品的匿名算法有漏洞,发布信息者存在被猜出来的风险。

忙于打击竞争对手的Secret疏忽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品迭代速度太慢了,算法的优化、新功能的推出、审核制度的建立,这些关键命门都没有把握好。加上Secret中文版的服务器在美国,运行缓慢,用户体验极为不好。

通过App Annie的数据,Secret中文版曾进入中国社交排行榜第2名,此后就一路下滑,半年后已跌至300名之后。Secret始终无法撬开中国的大门。

而此时,Secret在美国也增长乏力,排名已掉到一两百名之后。虽然公司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调整,但已无法挽回败局。

Secret内部也出现裂痕,2月1日, Secret联合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拜德尔宣布离开公司。20多人团队也只剩下10人,核心员工大量流失。

“Secret关闭的核心原因是不专注于产品”,渐渐明白商业残酷的林承仁已有了自己的战术思路:打磨产品,增加自身价值,远比打击对手来得重要。

App Annie数据显示,无秘上线以来,一直维持在中国社交排行榜百名以上的成绩。目前无秘用户数量已过千万级别,虽然无法与秘密一年前的火爆相比,但林承仁认为,一个产品太热之后必会降温。

林承仁是一个“产品至上”的人,他通过不断迭代产品,去试探市场,解读人性,寻找用户“兴奋点”。无秘上架5个月的时间里,产品迭代20余次。

无秘的用户增长曲线图是一个“凹形图”。有些迭代很成功,就会出现用户增长的小高峰。通过一次次过滤筛选,林承仁惊喜地发现了用户对“圈子”的需求特别强。

林承仁看到一个社会现实,大部分白领都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因为公司信息不透明,员工对真实信息的渴求度很大。“在无秘的圈子中,没有任何秘密,信息对称而透明,这样就倒逼公司对员工更透明、更公平”。同时,学校也是无秘的重要阵地,与“公司爆料”不同的是,这里是“情感倾诉”的专场。

无秘已从“朋友圈的八卦爆料”变成了“给你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除了Secret中文版之外,林承仁突然发现多了很多竞争对手,人人网的“哔哔”,多玩的“私密圈”,啪啪创始人许朝军的“乌鸦”,个个玩家都是膀大腰圆,匿名社交市场一下陷入白热化竞争。

林承仁认为,熟人匿名社交是一种“先入为主”又极具“排他性”的模式,朋友们注册越多,刷出来的内容越多、越精彩,用户已到千万级别的无秘已有先发优势。

半年后,中国匿名社交市场归于平静,只剩无秘一家独大。


Secret中文版历史排名顺序


生存法则

Secret死后,公众的目光都聚集到无秘身上,或者聚集到林承仁身上。

休假回来的林承仁和往常一样上班,并按照原计划在5月4日发布了无秘的安卓新版本。Secret对他的影响,可能就是偶尔收到朋友的关怀短信,他的回复无一不是“毫无影响”。

“匿名社交会死吗?国外不会死,中国更不可能”,林承仁在美国生活多年,他比较了中西文化后发现,中国对匿名社交的渴求度远高于西方。

“中国信息特别不透明,很多场景中信息不对称,另外中国人讲面子,说话过于圆滑,很多场合你无法听到真实的想法”,林承仁认为中国人对真实信息的渴求,已然成为“刚需”。

面具下面有真相,也有赤裸裸的邪恶。诽谤谣言、煽动言论以及人身攻击一直让匿名社交备受诟病。匿名社交从出现第一天,就背负道德和伦理的“原罪”。舆论时不时对其进行清算,原罪已成为悬在匿名社交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管理你的社区,就像管理一个国家,你制定法律让大家遵守,一旦懈怠就可能存在失控的风险”,林承仁也看到了这点,从某种角度上说,匿名社交的审核机制决定了其可以走多远,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决定了其能否长治久安一样。

林承仁给无秘制定了严苛的“法律”。政治言论、色情、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是无秘的“底线”,这些信息一旦发现就会“秒删”。对于发言人则会采取禁言甚至封号的惩罚措施。

对于一些备受诟病的“约炮”信息,无秘将对其传播进行“限制”,阅读到这样信息的人数将减少。

 “我宁愿牺牲这些用户,也不能让他们污染社区”,林承仁还计划设计一套信用体系,“即便匿名,也需要为言行负责”。

林承仁眼中,匿名社交还是一片莽林,需要开拓的土地太为广阔,与其去打击对手,不如打磨产品,挖掘用户需求,争取更多的用户。

无秘显然走了一条与Secret完全相反的路。当然,命运也迥然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王奕,编辑王冀,文章为原创,本刊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zzyyanan联系,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