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秋:清流资本投什么样的项目和创始人
2015-06-05 12:54 王梦秋 清流资本 项目 创始人

我是2002年从美国回来的,之后就加入了百度,一直到2013年10月。

我是2002 年从美国回来的,之后就加入了百度,一直到2013年10月。

百度给了我很多东西,不只是对互联网产品和技术发展方向的判断力,还有带领大型团队的经验。对此我心存感激。

但工作了11年之后,我觉得有点累了,希望接下来调整一下方向,做一些新东西,于是我决定离开百度。

和CC(庄辰超,去哪儿CEO,清流资本主要LP之一)已经认识好多年了。我和他说,我准备从百度离开了。那时候我还没想好下一步到底做什么,打算离职后休息一段再定夺。CC跟我说,那你有没有兴趣到我投的基金来做。他讲了一下清流的基本情况。我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可以试一试。

去和李彦宏告别时,大家交流的气氛还是挺好的,因为我在离职前,工作已经交接得差不多了。加入清流资本,主要是因为,它的整个投资理念, 和我的兴趣点非常契合。在百度,除了早期做具体的技术项目,后面很长时间我都是带团队带业务的。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很有才干的年轻人。和这些年轻人一起工作,帮助他们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曾帮助过很多有才华的应届毕业生,从普通工程师逐步成长为大型团队的管理者。目前在清流,我也希望能够为这样的创业者提供助力。对于年轻人来说,百度能够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发展条件,客观上是好过到外面创业的。但我认为,在江湖上创业,多经历一些风雨,更能让他们成熟强大。

选项目:能够解决所在行业根本性问题

清流资本聚焦早期投资,和国内其他很多基金在投资理念上是不大相同的:

其一,它关注的是长期价值,瞄准的是那些能够解决所在行业根本性问题的项目,而不是需要快速反应并能很快变现的东西。

其二,它认为,在投钱之外,基金对founder的投后帮助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founder非常聪明,但如果将他放到一个公司里面,很快就会发现,他和真正成熟的CEO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帮助这些年轻创业者成长为成熟的CEO,非常有意义。

在项目选择上,我和CC有所区别,因为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

我们对项目的甄选标准就是,这种在线解决方案对原来的线下传统行业要有巨大的增值。垂直交易市场成为我们投资的一大方向,也是基于这一理由。但我们也会关注其他门类。

比如我们专门研究过O2O。国内的O2O项目,五花八门,但出发点都是解决线下空闲资源整合的问题。就产业形势看,目前纯线下项目都存在着空闲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问题。不论是团购网站还是滴滴或快的等叫车软件,都着眼于此。

团购网站主要想解决的是餐馆低峰时段翻台率的问题。餐馆是固定场所、固定租金、固定人员,这些成本都放在那了,如果没人来吃饭,这对它来说就是损失。团购网站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在低峰时段给顾客打巨折,吸引他们来吃。美国的OpenTable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把美国所有餐馆的table都统一调度起来,从而更有效率地利用这些资源。

叫车软件本质上也一样——既然有那么多出租车在空驶,还有那么多乘客打不到车,那能不能在出租车供需之间形成一个更好的匹配呢?这样不仅便于乘客出行,还将大大降低出租车空驶率。

团购网站和叫车软件,都是解决所在行业根本性问题的方案。不管是投垂直市场、O2O,还是投社交网络,我们最关心的是,目前它所在行业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为此我们会去做专门的市场调查。

拿投资同志交友应用blued来说,我们看中的是它对某一人群精神需求的满足。即便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社交平台,仍然有相当多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可能来自垂直人群,比如同性恋者,也可能来自普通人。我们关注到了这些需求,所以当这一类互联网解决方案出现时,我们非常愿意去看一看。

我们也十分清楚,世界上有很多领域是我们看不懂的,看不懂那就算了。比如游戏。清流资本非常不擅长看游戏,看不懂,觉得它变化太快。不能说游戏没有价值,只能说我们看不太懂,所以游戏就不是清流资本的投资方向。

换句话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对项目的选择是有取舍的,并非包打天下。但我认为,哪怕我们只能看懂其中2%的项目,而这2%,我们能看得非常彻底、非常深入,那也可以了。

对“融360”、“法斗士”等项目的投资,主要是受CC的影响,因为他精通垂直交易市场,所以清流资本一开始看的全都是垂直交易项目。现在的清流资本团队,包括我在内,只有三个人,基本上是一个人当好几个人使,主要关注TMT,包括垂直交易市场、O2O、新型社交网络、互联网金融等,今后我们还要加入智能家居、医疗、可穿戴设备这样的投资方向。

并非所有类型的智能家居都是有前途的。比如,把电视机和冰箱连起来的设计就没有应用前景,在家里用手机遥控一下冰箱或彩电也没有太大价值。但我们认为,好空气和好环境是刚需。能够解决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问题,而且对现有系统改造不大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一定是有发展前景的。

我们看好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背景是,85后、90后消费观念的升级。不要说我的父母那一代,即便我这一代,也基本上是拿到工资以后就把它存到银行里去了,没什么理财需求。但现在的85后、90后完全不是这样。他们不再是赚10块、存9块、花1块,而是月光族。这一群体消费观念的渐成主流,将催生与个人消费相关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理财产品的需求。

选f o u n d e r : 要具备成为一个成熟CEO的潜质

我认为,判断一个项目有无投资价值,比研究它的具体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看人。为此清流会去详尽了解这个founder本身是否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看他是否具备成为一个成熟CEO的潜质。

王梦秋认为,在江湖上创业,多经历一些风雨,更能让年轻人成熟强大。这一潜质包括两方面:

第一,聪明。有快速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正自己的内在系统,比如对具体事件、具体人的判断等。

第二,坚持。坚持并不意味着固执,它是心态上的一种成熟。创业路上会有很多困难,我们希望他能足够坚持,不轻言放弃。

我们并不很在意founder年龄的大小。年龄大些的可以,年龄小些的也没问题,但他必须具备上述两方面的素质。当然,如果他另有创业失败的经验,那就更好了。

找到这样的创业者,途径是多样的。目前清流投资的项目已有十几个,大多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介绍来的。做早期投资,人脉很重要。我们的团队成员,还有我们的LP,在整个创业圈子里,都有很多人脉,也积累了一定的口碑。我们的这些朋友,大部分自己是创业者或者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分别有自己的渠道接触这些创业团队。

对项目,我们的拍板速度很快。一方面,我们很理解创业者的心情,不想拖延时间,另一方面,我们也的确具备这种快速决断的能力。拿我自己来说,我在百度见的人已经很多了,也管理过四千多人的团队,现在在清流,基本上就是见一见创业团队,坐下来听一听他们的构想。一般只需一两个小时,我就能大概知道这个项目总体是个什么情况以及我该如何决定了。

在我加入之前,清流已经投了好几个项目,由我主导的项目包括blued、新足迹(刚刚签完投资合同)等。

国内同性恋网站有很多,我们也去了解了一下,但最终选择的是blued。我们觉得,和blued的CEO耿乐比较合拍。

耿乐给我们的感觉是,他比较接地气,而且对创业这条路非常坚持。所谓接地气,就是说他很了解同志这个群体,而且人比较实在,不像有些创业者一上来就大谈一些虚无缥缈的愿景。耿乐讲的是,我要如何实打实地把相关服务做好。

我们也或多或少地考虑到创业者的专业背景。比如许开辰,他自己就是知名律师,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由他做“法斗士”的CEO是靠谱的。

因为我们投的是长期价值,我们更愿意创业者扎扎实实地把技术和服务做好。我们对爆发式增长没有期待,比如像一款游戏,或一种极热门的产品,可以短期内火起来。当然,我们也愿意看到用户和交易量快速增长,但这也应是建立在产品真正解决了所在行业根本性问题的基础上。

投后帮助

在一个早期项目上投多少钱,我们并没有限定具体数额。就现在情况看,8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已足够让一个早期创业者把产品较好地做出来了。

当然,具体数字都是双方谈出来的,要区别不同情况。有些创业者是有经验的,他会明确提出我需要多少钱。而有些创业者没什么经验,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钱,我们会告诉他,你要做18个月的准备,先大概算一下每月支出多少,然后乘以18,得出一个数字。

这并不是说,一个天使项目的周期就是18个月。18个月是一个经验值,在天使、A轮,我们都是这样一个建议。

正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位在早期投资上,只投天使和A轮,所以根本就没打算将资金规模做得太大。清流资本是一亿美元的规模,对于一个天使基金来讲,已经很大了,能够投资很多项目。

我们的价值,除了给钱,还有孵化,我们能给创业团队非常多的投后帮助。我们的孵化原则是,founder为主,基金为辅。我们是来帮助他的,目的是将他培养成最好的CEO。

基于这一原则,我们会做这样几件事:

其一,帮助founder寻找关键岗位的人才。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关键岗位,一线员工由founder自己去找。关键岗位,简单说就是CEO的搭档。如果CEO是做产品出身的,我们可能会给他推荐一个技术搭档。如果CEO是技术出身,我们可能会给他找一个做运营出身的搭档。我们有外包的猎头公司,同时朋友们也能向我们推荐这类高级人才。当然,我们推荐的搭档,founder可以拒绝,一切以他为主,由他决定。

其二,很多founder不太清楚或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比如财务、HR等,我们会派出专业人员提供咨询,告诉他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做,甚至有些事情我们直接就帮他做了。

其三,有些founder是做技术出身的,他们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团队、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公司架构等问题并不在行,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比如公司在十个人的时候,应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如何建立基本制度,在二三十人、五六十人的时候,又该如何对架构和制度进行调整,我们会给founder提出建议。

总而言之,我们的原则是以founder为主。一方面,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主动提出要求,能帮助到他们的,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密切关注项目进展,适时提醒他们在每一阶段需要做什么事、如果不做会出现什么问题,以及哪些坑不要踩。

在对项目的具体指导上, 我经常跟founder们谈到的话题是,如何砍掉工作中的细枝末节。

有些founder会给我列一长串的工作内容,这件事觉得有价值,那件事也觉得意义重大,于是都要做。我说,等一下,接下来的6个月,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你只做这三件事,其他的不要做。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这样给他们“砍事儿”。

如果他觉得每件事都很重要,找不出三件最重要的,那他的思路一定是错的。任何团队和个人,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但我们并不试图说服或强迫他接受这些建议。因为作为founder,他必须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否则事事听我们的,和项目经理何异?我们认为,一个founder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CEO,必须经历一些风雨,有些事情应该他做的,就得让他自己去做。只是,在关键时刻,我们得拉他或推他一把,这样他就会成长得更快。

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大概每两个星期,我就会找他们一次。他们也会主动来找我聊。聊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抽象的有具体的,有大的有小的,大到跟我聊未来规划,小到问我下面有人不听话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