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学女博士的另类创业:做心理服务生态圈
2015-10-30 08:38 博曼心理

张曼琳说,她的梦想是整合全中国的心理行业生态圈,并以心理服务为入口,影响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专业服务生态圈。

i黑马 张光岩 10月29日报道

张曼琳从小的梦想是要成为一个心理学家。上初中的时候,她就是同龄人眼中的治愈系“话务员”,家里的电话成了同学们的“情感热线”,暑假期间甚至每天都和同学交流八个小时。而那时的她就想,未来的人们会一定更注重心理健康,心理行业一定“会火”。

读书、工作还是创业?

2006年,张曼琳从中山大学认知心理学硕士毕业。导师力荐她去世界顶尖的认知心理学实验室,攻读博士;而家里人则希望她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相夫教子;大学实习过的奥美广告公司创意总监也非常欣赏她的公关才能,想拉她入伙在当时风生水起的广告业大展拳脚。

面对这么多在别人看来梦寐以求甚至有些奢侈的选择,她却犹豫再三,因为那个让心理学影响更多人的梦想始终萦绕在心,让她无法割舍。

在那个时代,网络上搜索心理学,得到的结果往往都是冒充周易、八卦之类的江湖骗术,专业的人没有在做专业的事,这让张曼琳感到一种无力感。而大学里的心理学研究都流于象牙塔内的理论,比如张曼琳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汉字的对称性研究》,就是分析汉字构造的对称性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这与她当初那个成为心理学家,聆听别人的倾诉并解决心理问题的梦想相去甚远。

此外,当时的心理学在产业化上可谓一片荒芜,缺乏商业模式的有效探索。于是,张曼琳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她决定重启大学时期做的“挑战杯”创业项目——博曼心理。这个项目针对的是青少年心理辅导,团队成员包括管理、财务、法务、心理各个专业。

创业与大学期间的“小打小闹”毕竟不同,张很快发现做类似青少年心理辅导的To C心理服务,很难活下去。用户没有去寻求心理服务的习惯,忠诚度很难保证,而初创企业也无法实现“海陆空”全面推广的造势,运营推广阻碍重重。

经过对整个心理行业的深入调研和日夜思考,张曼琳开始慢慢转变创业方向——针对企业级用户,做To B的产品。张认为,企业级用户的忠诚度更高,可以进行长期的数据追踪与统计,而个人用户常常是换了一批又一批,难以形成稳定的数据。另外,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辐射影响到更多的人。

例如,拥有百万员工的富士康其实是内地为数不多,严格遵守劳动法、管理规范、为加班员工提供合法加班费的代工工厂,有两百多位心理咨询师为员工提供心理服务,也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课和成立心享网等。为何仍“树大招风”,不时受舆论困扰?张认为,除了心理咨询师,一线主管也是容易影响到员工心理状态的人。对一线主管进行EAP(“员工心理援助”的简称)技能培训,让他们对一线员工施加正向影响,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员工的心理危机,更能使企业效益显著改善。

当时没有任何融资经验的博曼心理囊中羞涩,无力开展起全面的宣传推广。张曼琳唯有靠着自己的口才和执行力,一家企业一家企业的谈,才在广东地区积累了一些客户资源,也在华南区的EAP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转型路上的那些坑

2011年,张曼琳发现公司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但利润和现金流却未见有效的增长。人力成本高、谈判成本高、调研成本高这三个“致命”问题几乎挤干了公司的所有利润,公司的营收一度处境艰难。

“公司要从项目主导向产品主导转型,发挥产品的边际效应和可复制效应,为公司的未来制造更多的想象空间。”她似乎发现了症结所在。

很快,博曼迎来了一个机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制定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标准,此项标准旨在将心理学有效嵌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与运作中。为此,2011年博曼心理几乎没有接过业务,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了这国内首套行业标准的制定中。这套标准的建立,让博曼在业界累计起了足够的权威,也大大降低了项目主导下的高成本。

张曼琳回忆道,这是她第一次思考商业模式的问题。

心理服务有三个层次,心情、心事和心病。张曼琳认为,互联网是平的,普通的心情和心事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解决,只有发展到了心病的程度才需要到线下的相关机构进行治疗。张曼琳隐隐觉得,如果能将心理学服务与互联网以某种形式加以连结,这一定是行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风口”。

博曼在2011年曾经尝试过SP(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服务,然而在投入100多万在内容制作和渠道成本上之后,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大潮汹涌而至,“大家可以免费在微博上看心理鸡汤,谁愿意花钱去看你的专业心理咨询意见?”

虽然SP服务的战略转型成果未达预期,张曼琳仍然没有放弃公司的互联网转型,她决定要做一个一站式的心理服务平台App,外包团队给出的UI设计是九宫格界面,包括心理测评、情感调频、心情相机等9个模块,但由于对交互的不了解、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这款App进行的并不顺利,被张形容为转型路上的“一个大坑”。

为了集中精力做这款线上EAP产品,转型初期她忍痛停掉了占公司大部分收入来源的线下业务,全面转型移动互联网。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她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身处心理行业这样一个重度垂直的领域,公司应当把服务做“重”,构建起完整的服务生态。既然线下服务是公司一直以来的优势,互联网心理产品的根基亦离不开配套的线下服务,所以张曼琳又着手构建“互联网+心理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与IT化手段重塑企业心理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与产业效率,并将人均服务费用从700元/年成功压缩到了40元/年。

谈起这件事情,张曼琳说自己对目前的商业模式充满了信心。博曼后来重新开展了自己的线下业务,要“最近距离地感受到用户的温度”。

张曼琳的服务生态圈梦

创业八年,张曼琳说,“博曼心理”已经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实力和影响力的EAP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目前博曼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心灵e站APP、心灵驿站和中国心理学院。

心灵e站是一款To B的心理服务平台APP,已经完成产品原型,由专业的团队进行内容运营,已经在富士康科技集团、南方航空、广东省地质局、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分行等企事业单位推广使用。

心灵驿站是线下心理服务机构,博曼为企业级用户提供标准化的规划和专业器材,帮助他们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心里服务中心。另外,博曼也准备在全国各地启动心灵驿站加盟。

中国心理学院是一个心理学培训网站,包括在线的认证培训类、证后提升类、热门技术类、等。还有很多课程是以预防和解决个人和企业心理问题为服务的,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

目前博曼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收费的,但张曼琳并不认为收费模式有问题。“PC时代是做海量用户,以规模变现,移动互联网时代则应该是小而美的,在纵深领域为用户画像,做粉丝经济。现在博曼的主要业务依然是针对B端,但B端只是渠道,而不是目的。企业虽然是公司服务的购买者,但最后产品要面对的还是每个用户。”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短期内很难从C端赚到钱,但企业购买的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张曼琳介绍,博曼心理的App现在虽然只有6万用户,但都是付费用户,活跃度也很高,反观专注C端的其他竞品,变现时或将流失大量用户。

张曼琳说,她的梦想是整合全中国的心理行业生态圈,并以心理服务为入口,影响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专业服务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将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金融等。

黑马档案:

公司:广东博曼心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创始人:张曼琳

所在地区:广州

公司规模:30多人

主营业务:企业级心理管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