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是迷途中的消沉,还是黎明前的暗夜涌动?
2015-12-12 15:39 在线教育 落地

在线教育需要在结果上更加落地,更加直接,不能让学员“感觉”受益,而是要直接带来可视结果。

2014年被称为在线教育的元年,由融资服务交易平台投融界的数据显示,在线教育的项目产品从2013年的740个增至2014年的2058个。2014年初YY(欢聚时代)喊出“颠覆新东方”的口号,俞敏洪一边表示“不屑”,一边又将新东方的线上业务进行了独立拆分,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2014年被称之为在线教育的元年不仅是因为行业规模新增快,也体现在市场换血狠的方面,据芥末堆统计,截止2014年12月,倒闭或转型的在线教育企业超过了10%。龚海燕一年半内挥别三个产品,在媒体凶残推助下成为了在线教育失败的标杆案例,更是让在线教育的前景蒙上了暗纱。

这样的场面无疑让新东方松了一口气,也正是为什么俞敏洪在上个月高调地提出了“中国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和互联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光喊着颠覆新东方的公司就接近100家,已经有五六十家把自己给颠覆掉了”。

在线教育的市场,真如俞敏洪所说“和互联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吗?或不尽然。不过那些喊着颠覆新东方口号的教育产品确实在战略上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在线教育所带来的价值与新东方提供的价值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既然不是价值取代,那么颠覆的想法必定是走了错路。互联网的魅力应该是在于提供新的价值,而不是粗暴地颠覆用户的行为习惯。

尽管2014年在线教育经受了一场暴风雪式的洗礼,但行业热度仍未消减。投融界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个月的项目数量就超过了2013年的全年总量,达到811个,平均每天有9个在线教育项目发布。这样高频的新陈代谢之下,对于行业的整体环境优化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也终于迎来了中国互联网发展风向标的BAT的集体重视。

BAT皆有注资并购一些在线教育企业,除此之外,自身也都进行了战略级的调整。

百度今年6月拆分旗下在线教育业务,成立独立新公司;

阿里巴巴今年5月把淘宝同学升级为淘宝教育;

腾讯核心产品之一QQ今年8月发布新版本,推出“家校-师生群”功能;

从目前BAT的业务范围以及行为上,基本看不出BAT切实想具体做在线教育业务的意愿,他们的目标基本是一样的,简单地说是流量,时髦点说就是入口和场景。

教育是刚需,是如同衣食住行级别的核心刚需;

教育可做到全人群覆盖;

国内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占比大,有潜在的周边服务拓展空间;

入口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一直至关重要,门户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掌握了讯息的分发的入口,后来百度的搜索入口,阿里的电商入口(还好当年拒绝了百度的信息抓取),以及腾讯的社交入口。谁掌握了入口,谁便掌握了话语权。移动时代的到来,BAT也都在积极过度自己的用户,期望在移动端继续把控入口,并且还在其他衍生入口中下手,譬如百度收了91助手,阿里收了UC。

但APP的移动产品形态让移动互联网更加扁平化,也让入口更加分散和游离,所以“场景”成为了必争之地。这也是目前在线教育对BAT来说最大的价值空间所在。BAT在战略上都重视在线教育,但实际上并没有在投入上产生大手笔,是因为BAT对在线教育的期待是“输血”而不是“造血”,未来通过注资并购来与自身融合,而不是自己完全地打出一片天地。不过BAT对在线教育在未来占据互联网生活的一席之地的趋势,是坚信不疑的。

BAT给吃了定心丸,行业也经了一场适者生存式的沉淀和洗礼,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想想在执行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内容。网络视频和数字音乐的发展轨迹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内容依旧是服务内容的核心。任何产品提供的服务都是多元的,但一定是依据一定层级衍生的,在线教育行业内的最底层、最基本的核心价值,便是由教育内容本身提供的。

形式。互联网相对传统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将多维资源进行跨界组合,所以在这方面在线教育更是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教育形式方面做出更多突破。MOOC的形态便是成功的典范之一,将教育内容与互动、社交有机地联合到一起。

结果。俞敏洪为什么说教育和互联网没有半毛钱关系?在我看来也许是因为俞敏洪并没有发现国内的哪些在线教育产品提供了真正的“结果”。新东方的结果是分数提高了,或者通过托福雅思真正把学生送去国外了。虽然在线教育也可能帮助了学员在某些方面的提升,但因为远在线上,所以这些结果可能很难直观地体现出来。在线教育和新东方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学员对二者的定位上,一般学员对在线教育的定位是辅助工具,而对新东方的定位是all  in,因为在线下,所以能够对场景进行完全把控,这也许是新东方自身自信的原因之一。所以在线教育需要在结果上更加落地,更加直接,不能让学员“感觉”受益,而是要直接带来可视结果。MOOC的结业证书是一个方向,唯一要等得就是社会对证书的认可程度的普及和提高。

在线教育本身的定义很泛,所以产品的表现形式于内容也比较繁杂,在以上内容、形式和结果三个方面,MOOC的匹配度非常高,当然也非常被市场看好。今年十月,国际在线教育巨头Coursera获4950万美元C轮融资,Udacity紧随其后在11月份完成D轮1.05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金。Udacity、Coursera 和edX本来被称之为世界三大MOOC平台,但Udacity的一个小的转型,率先找到了突破口。

Udacity首先和美国多家领先的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再配合这些企业的招聘需求配置课程,最后让那些公司招聘他们的毕业生。不仅在高等教育方面,在职业教育方面,Udacity也同样在用这样的路数复制进行,目前已和Udacity建立合作的有Google, AT&T, Autodesk, Cloudera,Salesforce,Amazon, Facebook等科技巨头。

这种模式让企业自身在“内容”和“结果”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利器。

在国内,教育总是需要与“证”挂钩,因为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要找一份工作,而证件正是证明能力和价值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在线教育以结果为导向地进行点评的原因所在。现在国内很多大学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应届毕业生的质量也是如此,毕业证、学位证愈加变成了还没被说破的皇帝新衣,这一点很多人都心知肚明。社会对在线教育证书的认可指日可待,当然前提是在线教育的严格把控,网易云课堂的微专业之所以能够试水成功,多半也是因为在教育和就业的连接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创新。

未来,在线教育还可能出现怎样的可能性,这里随便畅想几点。

内容免费。不同的阶段,内容本身的意义便会不同,也因此会导致定位的不同。现阶段优质的内容是教育市场的保障,所以内容竞争一定会激烈,并且在用户基数和应收形态有限的前提下,内容付费是现阶段的必然。但是互联网的基本商业模式奉行基本信息和内容免费的趋势一定会覆盖在线教育,内容免费不是内容本身的价值不存在,是周边附加收费服务的增多。譬如老师在线授课,面对所有人开放,但只有付费的用户可以进行提问,只有付费的用户的作业才会得到老师的批改,只有付费用户才能够参与线下活动等。这类似于现在的视频主播,所有人都可以免费看,但是要送礼物,想要获得更多周边服务,那就需要花钱买道具送礼物。

与体制教育联姻。你有没有想过线上的某个微专业有一天成为高校的必修课,不通过得不到毕业证。可能学校、在线教育产品、用人企业三方形成合作关系,以此形成在线教育的生态闭环。这没有什么不可能,阿里巴巴于与杭州师范大学成立“阿里巴巴商学院”就是为了能够给阿里巴巴提供电商方面的人才,这就属于企业定制,只不过这是线下进行罢了,线上更轻便的方式,复制起来会非常快。

数据的价值被挖掘。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下,没有任何人,或事,或行为能够避开被数字化,被信息化。在线教育也是如此,也许有一天你的在线学习行为及结果会跟随你的个人档案一起,又或者成为婚姻网站、信用机构、能力评估机构等其他本来不相干的行业所用。互联网的终极目标是让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数据都可以装进U盘,而对于教育这样的重要一环来说,绝对不可或缺。

总得来说,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刚性需求,绝对不会泯灭,在线教育也一定会不可阻挡地发展。至于对新东方这样的企业来讲是挑战还是机遇,暂时还很难有定论,另外网易云课堂能否成为中国的Udacity,也要看其他竞争对手的追赶速度,以及社会对在线教育在“结果”方面的认可普及度。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在线教育的黎明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