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互联网思维,挑选女神并将她追到手?
2016-01-29 08:53 互联网 恋爱 女神 择偶

春节快到了,家里人又要催婚了,身处互联网创业热潮的你,怎么用户怎样用互联网思维,挑选你的女神并将她追到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自古以来,婚姻择偶就是人们关注的头等大事。电视上“非诚勿扰”“百里挑一”吸人眼球,网络上“世纪佳缘”“百合网”注册者千万,大家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寻求自己最合适的另一半,上天入地无所不用极其, 但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男生似乎很难俘获女生芳心,女生也弄不清到底如何选择另一半。

活该单身狗,这些事你根本没做对

AB男生各有3000块“恋爱基金”。A非常想买一个手机,实用性强性价比高。他觉得女朋友也会这样想,于是用3000块买了一部手机送给她,女朋友“十动然拒”。B则是完全不同的做法。他先花1000块租了一辆豪车,一整天载着女朋友到处兜风。然后用500块买了一大捧花放在后备箱,出其不意地送出去。最后用剩下的1500块订了一个豪华酒店的海景房,和女朋友度过了一个非常浪漫的夜晚。3000块都花光了没钱吃饭了,B就拿来酒店的方便面问女朋友说“你愿意和我同甘共苦吗?”女孩子感动的眼泪哗啦啦“我愿意!”

同样的3000块,为什么不同的花法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呢?

男性视角、女性视角存在需求差异--勿陷入利己主义误区

在恋爱过程中,很多人常常犯“利己主义”错误,这个“利己”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而是思考问题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没有顾忌到另一半,最终导致自己做了很多事却“然并卵”,把自己感动到不行,对方还丝毫没有触动。而有的人能换位思考,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设计恋爱场景,充分照顾对方的喜好,最终获得成功。故事中A就是典型的“理性利己主义”,追求“刚性需求”,一切从实用出发,将3000块充分发挥价值,购买自己认为性价比最高的电子产品。并且运用“直男思维”,认为自己喜欢的女友也会喜欢,将偏好强加于女朋友,最终适得其反。而B则从女生的视角来思考,考虑女生喜欢什么样的东西,租豪车买玫瑰玩浪漫,他用3000块巧妙分配满足了女性对于恋爱的憧憬,最后即使吃方便面女孩也会欣然接受。

女性恋爱视角“理性与被动齐飞”--对后备资源冷静分析

现今社会有一个怪现象,剩女比剩男多,优质剩女比优质剩男多得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女孩子们普遍比较听话,乖乖读书学习,按照父母的期望实现了高学历的目标,但出了学校才发现,和自己匹配的男性早被“拿下”,剩下的凤毛麟角竞争激烈。同时女性还有本质被动属性,一般人不会选择主动去认识、追求男孩子,只会被动地等人结识,最终被一点点剩下。后来大家想到一个化被动为主动,将主动融于被动的好方法,那就是注册婚恋网站,女性注册提高了自身曝光率,志同道合的男性看到适合的对象会主动联系,这样女生就实现了被动的诉求,交往结识也会更加顺利有余地。

除此之外,女生和男生相比,在初步择偶这一轮,源于千百年的本能,她会非常理性,而且理性层级随着学历明显提升。这种理性和文章开头的例子并不矛盾,例子里AB分别已经和女朋友在一起了,是在一起后的场景设计,此时女朋友多需要的是感性诉求。理性诉求多发生于女生筛选男朋友的初步步骤中,和男生”喜欢了就是喜欢了“不同,女生会冷静分析条件元素做出相对明智的选择。

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30多岁的女博士。她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犹太家庭,一步步按部就班地读书做科研,不知不觉发现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如何科学有效地寻找男朋友呢,她想到了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和选男友谈恋爱相结合。她通过数据采集的方式在互联网征婚版块里大海捞针,对选出来的人进行约会跟踪,将每一个相亲过程以量化的形式记录,整个过程非常理性认真,完全用数据统计的方式完成整个找男友的过程。

女性恋爱视角“感性共畅想一色”--极易被幻想感动

除了初筛男友的理性,女性作为迷人的感性动物,畅想憧憬占据80%时间。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故事,其实B之所以能让女朋友“芳心大悦”,是因为B让女朋友沉浸到了一种畅想模式里,用租来的豪车、玫瑰、豪华海景房为女朋友打造了一个电视剧般奢侈浪漫的体验,即使知道是短暂即逝的,女生也愿意为这一刻的浪漫感动到底。这种类似的做法在不同行业皆有使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样板间模式”。

“样板间模式”是指,我们去买房的时候,常常被样板间影响正常的理性选择,一个搭配合理温馨大方的样板间会瞬间引起买房者好感,从而有效提升成交度。其实购买的房子本身和样板间是毫无关系的,开发商甚至为了样板间呈现效果更好而刻意修改一些类如床之类家具的尺寸,购房者即使原封不动地按照样板间装修也很难达到开发商呈现的效果。人们之所以被样板间模式影响,是因为样板间把你预想的生活空间具象化了,让人们沉浸在一种畅想模式里,看到样板间就会联想到自己日后幸福安稳的生活,所以就毫不犹豫做了购房决定。女性恋爱也一样,沉浸在一种充满浪漫的畅想模式里,她们会愉悦心动继而毫不犹豫做出选择。

按规律把握交往进度--80%理性推动+20%感性爆点

互联网经理有一本必读书,名字叫《女性的起源》。不太厚的一本书,里面叙述了女性是怎么一步步演化发展。书中推测,在母系社会的时候,人是从水里面往陆地上迁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女性需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她必须充分地择偶:第一,她要选择不会被淘汰的优良品种;第二,她需要选择强壮的个体帮助保护她的孩子。

千百年来自祖先的思维决定了女性的基本择偶步骤:在前期的一年或两年的考察期里面理性分析多个选择对象,将不符合标准的删掉,然后再结合一些具体接触细节选择最优解。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基本上是心有所属了。需要有一个让她可以确定决心的感动事件。这个事件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下发生,这样才能让女性记忆深刻。比如游乐场或者恐怖电影。让女生产生那种血脉膨胀的激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类似于爱情触电,大家可能会混淆这种感觉,继而爱上对方。

“互联网+“思维择偶 :正确分析诉求 +良好关联铺垫 +见多识广确定匹配

结合互联网思维,择偶模式就像做产品,一个黄金公式通用,即G=M*R*T。其中M是指,正确的真实的用户诉求

针对追女孩来说,男生要从女生的角度考虑她的需求动机是什么,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例子,男生认为实用性强的手机也许并不是女生的“菜”,女生更需要浪漫的玫瑰花。如果连动机都搞错了,礼物绝对不会实现应有的价值。做产品也是一样,很多传统企业分析需求偏于“刚性”,抓住一个痛点就任由自己发挥,最后可能已经扭曲用户本意。互联网做产品则相对聪明很多,它的产品并非是刚性的,比如游戏,你一天两天不打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其他方面,比如柔美的画面、有趣的动画、良好的用户体验会吸引消费者主动过来,即使非刚需也会心甘情愿来玩,最终默认产品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无论是产品发布还是追女孩,都要做好关联铺垫。

两个男生同时喜欢一个女生,齐齐去表白。第一个男生特别傻,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当时就把女孩给吓跑了。素不相识上来就表白,女孩子不跑才怪。第二个就稍微聪明了,他说:“你能不能借我10块钱吃碗面?当然,我们俩萍水相逢,我要先自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学生证。”这样他就巧妙地像女生介绍了自己,也建立了信任。然后他又说:“这个10块钱我不能白要你的,我得还你!你留一个手机号。回头我打电话给你,我把钱还给你。”这样他就要到了手机号,拥有了联系方式。最后他又说:“你要真肯借我10块钱,我还想从你多借10快钱,因为我要请你吃碗面……..”

用姑娘的钱和姑娘共进晚餐,目的100分达到,足以见到建立铺垫的重要性。这种模式和做互联网产品,尤其是产品发布非常类似。如果产品刚做完,无任何铺垫冷不丁直接扔到线上去,注定会是一个失败的发布,大家还没弄清楚前因后果只看到一个成型的产品,根本无法产生尝试使用的冲动。所以产品发布前,都要进行一些活动的铺垫,盘活产品路径,让目标用户了解、知道,进而逐渐信任,这样它发布后才会获得大家的亲切感和认可。你需要见多识广,不断权衡确立真实匹配标准。

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曾经写过一篇配比理论。假设有一屋子的人,100个男人100个女人,每个人多手持一个号码,这个号码代表着你的美貌、才华、学识、是否强壮等指标,号码越大的人证明条件越好。大家的目的就是进行自主匹配,实现两个人的号码最大值。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分数高的女生往往最后匹配分数低的男生,分数平平的女生反而能够匹配到“男神”。但无论如何,最后算出的两个人的总分数都是相对优化的。那为什么分数高的两个人没有被恰到好处地匹配到一起呢?

还原到实验本身,分数高的男生女生都想找到一样优秀的配偶,分数低的则想要找到比自己出色的另一半。所以邀约实际情况往往是,分数低的向分数高的发出邀约,分数高的一开始会因为对方分数低而拒绝,但随着身边人逐渐匹配完成,再接到的邀约可能还没最开始的邀约分数高,最后这个优质的分数高的人会放弃寻找“同质人”,而选择一个分数一般的人进行匹配。

为什么会发生以上结果呢--无明确匹配标准。

试验中的男神女神正因为没有明确的匹配标准,才被外界的环境压力所妥协,选择一个相对优秀的,而并非坚持寻找自己的最优目标。溯回到女博士的例子,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在择偶上做了充分准备,充分分析明确自己的择偶标准,再根据这个标准进行筛选,最后圆满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

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啊,不知道什么类型才适合我啊,我该如何确定匹配度呢?

很简单--见多识广,凑够数量

见识了、接触了足够多的人,自然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择偶匹配度。

其实这个理念和互联网做产品又不谋而合,有一句话就叫做:“少即是多”,一款小众的互联网产品,要想获得真正匹配的目标用户群,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网络等手段让产品被更多的人所知,触达到足够多的人,在大量的受众基数下自然有人认可、契合产品理念,这样自然而然地成为忠实用户。

广泛结交的同时把握尺度,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帮你看清一个人

从现在互联网社交的理念来看,弱关系比强关系的价值更大。

这种关系指的是你跟朋友之间的距离、远近、强度。

如果你找一个对象,你身边的强关系可能是几个特别要好的闺蜜、铁哥们、家人。这种强关系能给你介绍的人是非常有限的,且会由于关系本身的原因“难以舍弃”,即使不合适的人,碍于关系你也会咬牙交往。然而弱关系则完全没有这种烦恼。

“弱关系”指的是我们自己通过日常的工作生活兴趣爱好结交的人,他们可能与你没有很强的关联,只能说是泛泛之交,但反而交往更加放松无芥蒂,可以无顾忌地聊一些彼此实际情况,在真实的聊天中看清一个人。保持弱关系可以具有更多的选择性,通过和不同的异性成为普通朋友,再逐渐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这样大大提高了两个人匹配度。

在此建议每一个苦恼“个人问题”的朋友,不要急不要躁,更不要委曲求全。总会有一个与你匹配度最高的ta出现,而为了找到ta你不能原地等待,而是要自主地“有所行动”。先发掘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再通过一些相关论坛、交流会等方式结识同样兴趣爱好的异性,与大量异性建立弱关系,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不断摸索明确自己的择偶匹配标准,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交往,彼此换位思考设计恋爱场景,不断试错摸索,最终找到“天作之合”。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祝每个朋友找到真正对的那个ta。

本文作者:TII三人行(微信号:Inplin),是由TII互联网转型咨询的艾永亮、刘官华、梁璐三人创建的一档栏目,会定期给大家分享对互联网的思考和感悟,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