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能救东北经济吗?
2016-02-22 09:19 创业 东北

地域限制,已经成为了东北创业者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

最近一年,东北经济开始出现了很明显的下行趋势,增速也是连年给全国拖后腿。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我对东北有着很深的感情。于是几天前,我来了一次跨越三省,遍及二、三、四线城市的东北之行。除了放松一下心情,我的另一个目的是:了解东北经济的病因,以及东北创业者们的真实情况。“商业形态停留在10年前”

走在沈阳的街头,我最深的感触是,在这个人口800多万,GDP排名全国前20的城市,商业形态却停留在10年前。

在沈阳街头,新建的购物中心并非主流,而开业几十年的百货商场才是最主要的商业形态。街头的便利店不多,大多都是个体的小超市。街头的小餐馆以夫妻店为主,正值年后,大多关门歇业,街头显得有些冷清。在主要商业区的百货商场里,专柜的服装大都是一些比较老的品牌,前来购物的也都以70后、80后为主,90后反而寥寥无几。

在哈尔滨,街头几乎看不到连锁便利店,大大小小的“仓买”占据了主流。所谓“仓买”,其实就是自建仓库的小超市。这种思路与依赖物流配送,去库存化的便利店大相径庭。

在长春,我特地前往了一汽厂区。破旧的厂房,锈蚀的机器,在风雪之下显得一派萧条。走上前,与一位老工人攀谈,得知,由于效益不好,很多厂子的一线工人只有2000多元的月薪,而年终奖更是无从谈起。

而这,恰恰是东北经济的症结所在。几十年来对于国有经济的过度依赖,导致当制造业遭遇严重下滑时,居民的整体购买力都产生了严重下滑,消费升级更是无从谈起。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莫过于此了。

东北经济转型,靠什么?

为了解决制造业下滑带来的经济困境,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

在沈阳铸件厂,政府斥巨资将几千平方米的厂房改建成博物馆,然而正值春节假期,博物馆里的游客却寥寥无几,每年几百万的维护费用,更是换不来一分门票收入。

“工业旅游”,是一种在西方很成熟的模式。然而在东北,这一套很难行得通。“老一辈人对于大厂房再熟悉不过,年轻人又缺乏兴趣”。在辽宁阜新,投资上亿元的煤矿博物馆早已关门,不再对外开放。

而当移动互联网大潮袭来时,东北的反应虽然比起外界慢得多,但是还是有了很多动静。

在沈阳中街,我看到了一则O2O微商城的广告海报。语言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实则不过是一个微商分销的包装而已。在南方,不过是四五线小县城通用的玩法,在这里却大行其道。

在哈尔滨,一家位于本地的O2O企业斥资买下了地铁站的广告位。虽然用户不多,其模式也早已被一线城市的创业公司证伪,然而依旧是一副“志在必得”之势。

在街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了很多外卖配送的电动车。而上门按摩、美甲、洗车之类的模式,至今还鲜有引入。

“沈阳没有Uber吗?”我问一位朋友。事后才得知,这家全球最大的“创业公司”,至今尚未进入除大连之外的东北地区。

东北的创业者,你们还好吗?

在沈阳,我和一名90后创业者相谈甚欢。谈到创业,他坦言,虽然政府大力推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在沈阳,有几家创业团队拿到了融资?”我细细一想,即便有,也是屈指可数。

由于东北市场发展不够迅速,所以北上广的投资人很难看好东北的项目。而东北本地的投资者大多是传统行业出身,面对以互联网行业为主的项目,大多比较谨慎。

甚至,一家创业公司,因为拿不到投资,选择整体搬到北京。故事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只过了一个月,他们就拿到了数额可观的天使投资。

大众创业,资本先行。当地政府也正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刚刚成立了数亿元的基金进行扶持。然而,靠谱的创业团队与项目本身,也成为了稀缺资源。

“现在沈阳遍地孵化器,但是进去一瞅,孵化器比创业者都多。”

几天前,深圳一家孵化器宣告倒闭。而这些在政府支持下建设起来的孵化器能够存活多久,也是一个未知数。

而在长春和哈尔滨,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相比政策引导的火热情境,从实际情况来看,大众创业更像是一句口号而已。

    

在吉林,我也约了一位创业者朋友。他们的公司是传统行业出身,现在正在互联网方面进行尝试,希望在内容创业的红利期分一杯羹。

谈到客户,他坦言,“以本市为主”。

诚然,地域限制,已经成为了东北创业者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

解决东北经济困局的,会是大众创业吗?在我看来,更重要的事情在于,改变大多数人的观念。

如是,东北经济的转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