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O2O繁荣背后的冷思考:兴or衰
2016-03-04 09:22 教育

热潮过去的教育O2O平台还有希望么?

近期,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与创业者们交流中,直指教育O2O在线家教平台弊病:老师比学生多;家教平台并没有提高关于学生和家长的效率;家教去家里上课没尊严,路程长耽误老师时间。直接表态了对教育O2O平台的看衰。

2015年可以说是O2O概念最火爆的一年,各行各业的O2O项目几乎都拿到了融资。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在传统教育机构信息化改革了十几个年头之后,教育O2O也像当初团购行业一样火了起来。然而,热度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年,现在的问题是,热潮过去的教育O2O平台还有希望么?

教育O2O来龙去脉

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教育培训行业的背景。中国的培训行业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两大上市公司新东方、好未来在培训的大盘子中,也只占据了个位数的市场份额。尽管到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其高度分散、割据的状况尚未发生改变,相对应的,本地生活O2O、出行O2O这些已经高度集中。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培训行业新东方、好未来都在尝试各种培训电子化措施,然而终究还是围绕原先培训方式的修修补补,比如把课件电子化、老师授课在线视频化等等,并未诞生对行业有大改革的机会。

乘着移动互联网O2O的东风,教育O2O概念也一路狂飙,疯狂老师、请他教、跟谁学、轻轻家教等大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在烧钱如烧纸的O2O行业,教育O2O也未能免俗,各大平台用高昂的补贴吸引线下优质教师资源入住平台。

我认识的一位在上海从事一对一培训的老师说,早期进驻疯狂老师平台的老师,进驻月补贴高达6000元,授课补贴也很高,一个月收入比原先在培训机构至少翻倍,多的时候有三四倍。

当时各大平台都采用差不多的方式开始了疯狂烧钱的“跑马圈地”之旅,教育O2O的繁荣和疯狂都始发于此。

教育O2O的价值链条是如何断裂的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能看到谁在裸泳。当补贴降低的时候,才能沉淀出平台的价值。验证教育O2O的时候来了。

拿之前提到培训老师的同事作为例子,她早期到教育O2O平台后,赚了很多补助,然而这个补助随着时间推移正在逐渐降低。为了促进成交,疯狂老师等平台一味诱导她把现有的学生拉到平台上来,通过补贴增加老师收入,降低学生学费。

补贴降低甚至停止后,该教师基本不再去教育O2O平台上,因为没客源。之前的交易记录来自于自己的学生,平台本身并未吸引到足够多的生源存量。

究其根本,这种“拉郎配”的方式对于教(老师)与学(学生)的双方都未能产生足够的价值。教育O2O的交易频次属于高价、低频,试错成本非常高。O2O平台的本意是希望通过信息匹配来降低老师和学生的选择成本,进而赚取信息差价。

而现实是这种补贴起步的,草莽式的匹配对教学双方产生的价值非常有限,也没能改变教学双方的匹配习惯。跟出行不同的是,教育行业有天生的同学圈子,很多老师的口碑来自学生,新的生源来自现有学生和家长的介绍,而一个培训老师的课程只需要不多的学生就可以填满。

换句话说,教、学、平台这三者不能达成正向循环。信息匹配越好,教学双方都不停留,直接线下交易去了,而信息匹配做不好的话,教学二者都不来,平台更没有价值。

在O2O行业,教育O2O平台价值链条断裂的情况最为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疯狂老师打造“名师工作室”,希望把C2C的平台做成B2C的模式,就像淘宝时代再开设天猫一样,或者像滴滴打车到滴滴专车、快车以及后续系列产品一样。

然而这种升级很难,因为在补贴时代扩张的当量不够。滴滴打车通过补贴改变了用户习惯,在完全不补贴的时候,每天依然有百万订单,但是疯狂老师等平台,因为没有创造价值,在补贴降低之后,交易量大幅降低,很多挂在平台上的老师发现没有新的生源,生计来源依然是线下培训机构时期积累的。

没有肥沃的土壤,自然提不上生长出更多的产品。所以,疯狂烧钱之后的教育O2O,很可能面临的是全军覆没。当然,这里提到的是,失去迅速成长为一个大公司的可能,比如像滴滴那样估值200亿美元。而非一无是处。毕竟退一万步说,培训机构本身就很容易覆盖成本、赚钱。是很好的生意,但不是好的商业模式。

喧嚣过后,价值主导未来

在O2O赛道中,变道并最终实现超越的例子并不少,最典型的是滴滴从打车到后续一系列产品。美团从团购到电影、酒店等多品类覆盖,雕爷的河狸家也可以算一个,从美甲到美容。

那么教育O2O的转型契机在哪儿呢?必须是价值呀。学生需要什么?靠谱的老师,标准化的课程,以及性价比高的价格。老师的需求则是更好的教学结果以及更高的个人收益。

在教育O2O平台上,最初设想的通过交易积累双方评价,进而降低学生家长的决策成本,把K12基础教育资源外加打包“服务”来进行售卖。这些服务流于表面,比如说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上门服务等等,但并不能确保对教学结果做出升级的保证,甚至会出现俞洪敏提到的“时代尊严”的问题。强调老师“上门”、“服务”,不仅无助于提升反而有可能降低学生的成绩,因为学生可能不听话。

所以价值蓝海应该是,如何用技术手段提高双方的教学效率,或者说,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通过合理开发模块,老师的备课、知识点提炼、课程重点,都应该在产品中得到体现。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也应该在产品中得到追踪。进而降低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成本,而非更早期选老师的决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