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五年:一场狂欢,一个开始
2016-05-18 10:29 知乎

“外界很关心知乎怎么赚钱,我来讲一讲。”

售价为288元的知乎五周年盐Club门票被一抢而空。这次的聚会地点改在了上海。去年活动在北京举行,曾有“知友”不满于此,自发在武汉、上海等地举办活动。

活动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举行,为时一天。除了你所常见的摆摊、演讲,还有颁奖晚会和民谣演出,当张玮玮拿着手风琴在晚上九点唱起《米店》时,两旁的屏幕不断显示着知乎上的一些回答:你所经历的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答案被循环展示。

演唱完毕,张玮玮告诉观众:一个月前我刚刚注册了知乎,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如何评价《米店》这首歌?

这是一场知友的线下聚会,可能也是更为接近知乎用户的方式。据CEO周源当然在媒体沟通会上的表述,知乎的日活用户已达1300万。

在盐Club里往来穿梭的,或许是知乎社区中最有粘性的一批人。

晚上的颁奖典礼是最为特别的环节,专为表彰有重大贡献的知乎用户而设立,当颁奖人很正经地念着一些字母或数字相互组合的奇怪名字时,你才会突然想起来,原来大家在为一群未曾谋面的知友颁奖,他们中有建筑师,设计师,美食家,还有人远途从美国来领奖,也有人深情演讲,知乎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现在已辞职专门从事美食工作……

在这一瞬间,虚拟和现实有些模糊。仿佛在瞬间进入了某种现实生活之外的社交空间。你的脑中很容易会浮出一个时髦词,社群。

起步时和Quora类似 ,直到今天,知乎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态。“和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与见解”是知乎的Slogan,据《认真的人永远存在》一文介绍,“如何评价xx/如何优雅地x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等都是这种引导之下的变体问题。在这里可以看到,好奇心是社区很关键的驱动力,这里包括对某种生活、他人体验的好奇心,以及对各种职业的好奇心。这也形成了知乎很重要的“职人文化”,甚至由此也衍伸出另一产品,职人介绍所。

从0到今天,知乎用了五年。除了数据,还有一个很能让知乎刷存在感的地方是,目前很多的热门话题,都开始和这个网站有关。如前不久的“魏则西事件”,魏则西生前对医疗的一些看法就是通过知乎发布的,“雷洋离奇死亡在知乎上的裂变式传播”等也被广泛讨论,这都成了知乎上的“社区新闻”。

据周源介绍,目前知乎全站已产生了1000万个问题和3400万个回答。而知乎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过努力:制定规则,对大V的态度,对话题呈现形式的管理,对侵权行为的措施等,在演讲中他提到“社区非常像一个城市”。

而当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造好了,居民都迁徙入住之后,大量的UGC内容也构成了知乎的产品形态:电子书,日报,周边产品,以及新产品Live。

商业模式是外界对知乎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隔三差五就会有媒体饶有兴致地写,知乎想到了赚钱的新办法。

发布会上不断有人提到“周老板”,周源不可能不去想知乎的赚钱问题。当天,他在讲完知乎的成长史之后,也略带迷之微笑地主动说起了知乎的变现问题。

“外界很关心知乎怎么赚钱,我来讲一讲。”

据周源的讲述,目前比较稳妥的商业模式还是“原生广告”,对这个词Buzzfeed总裁Jon Steinberg曾有一则较为中肯的定义,即是一种以内容的形式存在,冠以该平台展示版本的广告方式。这种广告的特点是对用户视觉体验的破坏较小。

看看知乎目前的金主都有谁?

kindle的广告:阅读给我们带来什么?

戴森是怎样一家公司?

关于赚钱的问题,知乎用户也在网站上积极讨论着。有人提出问题,中国的互联网只能靠广告这一种模式吗?或许是信息的逐渐对称,广告好像已经变成一种不太性感的变现模式了。但对社交网站或工具来说,不管是豆瓣、微博还是微信,目前最成熟的依旧是广告模式。周源对此有一个更为本原的看法:帮助用户做消费决策。

此外就是在知识付费上的探索。微信已有“打赏功能”,“在行”也有一对一的付费,知乎之前也有过尝试,如类似某种刮刮卡的“值乎”。一幅广为流传的截图是,互联网名人冯大辉靠着一个回答有了三千多元的收入。

但当天周源没有提到这次探索。他提到了一个新尝试:知乎Live,并让在场的媒体人体验了一把。

知乎Live,玩付费直播

这个新产品的逻辑还是“为知识及经验付费,让达人赚钱”,实现方式有点像目前大热的直播,播主是在某一领域有经验的达人,会有对他感兴趣的用户进入聊天界面对谈,并为播主的各种回答付费。

五年之后,知乎成为了成熟的知识类社区,也开始探索起了商业化的多样性。

但在如何对待用户方面,知乎依然是谨慎的。

盐club进行到晚上9点时,有知友因安保问题无法进入到万能青年旅店的演出现场。热闹的场面之下,一个男人的声音突然出现:各位好,我是知乎CEO周源,首先向大家致歉,另外,如果觉得对活动不满意的话,可以前往签到处退票。在现场还没有出现什么反应的时候,周源又补上一句,大家是否想听万青再唱一首?

这时观众来了反应,欢呼雀跃。也有知友小声调侃:又唱一首,周老板肯定得额外加钱了。

以下是知乎CEO周源当天在媒体沟通会上的演讲,i黑马有删减:

《知乎5年,年轻人和世界保持连接的方式》

现在知乎社区已经有1300万的日活跃用户和50亿的月浏览量,也就是33分钟人均访问的时长。我查了一下2013年的数据,那个时候是知乎刚刚开放的时间,日活数据是6万,月浏览量是差不多2000万。差不多有200多倍的增长。

我记得2013年刚开放的时候,站上的数据不到40万,我有一个同事很紧张就来问我,全世界的问题会不会都被知乎问光了?

到今天知乎全站已经产生了1000万个问题和3400万个回答,并且通过了3500万个投票。在过去几年,我们在提问数和回答数每年都保持了3倍左右的增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知乎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

2015年4月左右,知乎上的热门话题还是科技、经济学、创业、电影、互联网、金融、投资等,今年出现了很多的新增话题。

我们过去一年日活话题的新增量是过去四年整体热门话题量的2.5倍,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变化一:越来越多的热门话题,重大事件的讨论开始规模化地出现在了知乎的平台。

变成二:细分话题不断生长。知乎的话题是一个树桩结构,每个话题都有子话题,彼此之间连成了树状结构。

变化三:长尾话题发展成了热门话题。

以AIphaGO举例来说明这种变化,当时我们做了一个数据分析,我们就发现传统的门户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方面一:赛况更新。

方面二:战况分析。

方面三:Deepmind。

后来我们去对比了一下,在那段时间,知乎上的讨论是什么样子。

是不同角度,很深入的全方位讨论。还包括了人工智能本身的讨论,相关算法的研究讨论, Google商业化的应用。还有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在麻将领域应该有什么样的应用?在音乐领域呢?这些问题都是行业从业者们提出来的。

在那段时间这个热门的问题在知乎一共产生了1.3万个问题,13万个回答,400多万字关于这个热点的讨论,这个是我们在这方面发现的非常醒目的差异。

刚才我讲的是,在增长的过程中,知乎内容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很大的变化是人群的丰富。在这个背景下,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职业。我们从大学生就业信息办公室拿到一份调研报告,这个报告总结了110个大学毕业生会去从事的工作。我们发现其中有103个职业,在知乎上都有非常活跃的人群。

我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例一、知乎上有一名网球穿线师,在我看他的专栏之前,我确实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正经”,非常专业的职业。他每周一会在知乎上发一篇专栏,比如他是怎么把线用最快的方式,以一个很高质量的方法把它串联起来等,很多网球爱好者关注了他的专栏。

例二、有一位叫丁宁的女士,她的工作是木材干燥技术业,她是在一个“各个专业的你,将如何向自己的孩子介绍自己专业的知识”上出来的,我觉得很好奇,点进去看,她要给她自己的孩子讲她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我读下来后发现这是一个特别技术的工作,很专业,一段木材砍下来以后,它其实是湿的,里面有三种水,在烘干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木材里面水的流动速度和表面的挥发速度保持一个平衡的话,这个木材就会开裂,就不能用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种。

例三、这个用户叫王尼玛,是一位种猪选育人员,他的工作就是帮猪进行配种,有一道问题叫“用于配种的种猪幸福不幸福”,他就把自己跟这些种猪朝夕相处,帮助他们去配种的事写了出来,非常专业。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生活圈子都很小,熟悉的可能都是我们相关的从业者。但其实这个世界非常大。

在过去五年的历程中,我觉得知乎不仅仅是一个社区,已经成为了一种年轻人跟这个世界保持连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