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不再受投资人青睐,只是因为估值过高?
2016-08-02 09:50 独角兽 估值

按照 2016 年上半年的态势,市场上不乏一掷千金的买主,只不过,这些「金主」正在独角兽之外寻找更好的交易目标。

昨天各大平台的主角都是:滴滴出行收购了 Uber 中国、特斯拉合并 SolarCity。可见独角兽们过的也并太不乐观。2015 年初估值达到 10 亿美元的初创公司有 80 家,此后数量翻了一倍。但到了 2015 年第四季度,初创公司的融资额缩水 29%,2016 年第一季度再次下滑 8%。新独角兽公司诞生的速度也大幅放缓,开始面临财务困境、裁员增加、福利消失。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否因为独角兽估值过高?

投资人对独角兽的期待值大幅下降

「独角兽」(注:独角兽是指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获得风险投资的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科技行业。)名单目前包括 168 家获风险投资的公司,其估值总计达到 6000 亿美元。尽管这些公司数量依然庞大,但向来一掷千金的科技公司买家对它们的兴趣已不再像过去那么强烈了。

实际上,进入 2016 年以来,已有 21 家私营科技公司以 10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但其中只有两家属于独角兽。

考虑到他们对这些公司投资了数十亿美元,投资人期待着这些超级公司早日退出,也有情可原。一段时间以来,投资人都对这些没有以 IPO 或并购的形式退出而感到很郁闷。尽管今年科技企业在 IPO 领域鲜有亮点(Twilio 算是一个),但并购方面依旧不尽人意。

然而,正如下图所示,这种低迷的态势并不是因为买家不愿意一掷千金。相反,从今年初到现在,科技行业完成的 10 亿美元以上级别的交易达到 21 桩,这一数据并不包括超大规模上市公司对其他上市公司的收购,而是专注于私营科技公司的并购交易:

1.被以 10 亿美元以上的价格收购的私营科技公司 

2.被以 10 亿美元以上估值收购了大部分股份的私营科技公司 

3.被私募股权公司私有化的上市科技公司

在 21 笔 10 亿美元以上级别的科技收购中,只有两家公司是获得风险投资的独角兽:阿里巴巴以 15 亿美元的估值收购了 Lazada 的控股股份,而思科以 14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Jasper。换言之,科技行业的并购交易仍然很活跃,只是买家不再对独角兽感兴趣。 

公开市场低迷、宏观经济萎靡不振导致独角兽增长陷入停滞

对于与独角兽有关的并购活动寥寥无几,业内人士并不感到吃惊。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 2015 年中期,获得 10 亿美元以上估值已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创始人和投资人认为这种地位有助于吸引人才和媒体的注意力。 

如果独角兽持续壮大,后期投资源源不断流入,能抵消因快速烧钱而造成的资金匮乏的话,那倒也是皆大欢喜。倘若所有这一切都成为现实,那么它们的好日子也会持续下去。在有瑕疵的商业模式都可以获得融资的情况下,良好的商业模式也只能无可奈何。但问题是,投资人现在不再像以前那么疯狂了。

根据 2016 年第二季度《风投脉搏报告》(Venture Pulse Report),独角兽诞生速度在 2015 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达到顶峰。

然而,由于鲜有成功退出的案例,再加上公开市场低迷、宏观经济萎靡不振,以及形成 Voltron 等部分,独角兽的基本上不乐观,这些企业的增长速度在 2016 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陷入停滞。随着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增长的做法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盈利性、正现金流以及单位经济效益等曾经看似奇怪的概念,也再度流行起来。 

突然之间,Dropbox、Cylance、Apttus 和 Zomato 等独角兽企业全都开始讨论现金流转正的紧迫性。

成为估值过高的独角兽是为了让买主将目光投向他们

重新专注于单位经济效益虽然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但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的确带来了新的挑战。 

许多独角兽在为实现未来增长融资时,都需要让投资人极度信赖他们。也就是说,他们的估值与未来表现息息相关,而这种表现又需要他们快速增长。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这种业绩才能实现——Uber、Airbnb 和 Snapchat 就是典型代表。 

对于许多独角兽来说,他们在估值上已经趋于完美,即他们不得不将估值提升到虚高的地步。换一种说法,公司在融资时必须要被高估,所以,他们不得不将估值定到非常离谱的水平,以至于在估值趋于合理,与其实际表现更为一致之前,绝不能让买主将目光投向他们。在一些情况下,独角兽在私营市场的估值,的确是上市公司的好几倍。举例来说,相对于上市公司 Box,Dropbox 的估值更高;相对于已经实施 IPO 的 Hortonworks,Cloudera 的估值同样高得离谱。

重新注重盈利性或正现金流,在资本市场低迷时更加务实,这预示着这些公司对增长的重视,企业最初之所以受到投资人追捧,增长前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较低估值出售、减缓烧钱速度可能是独角兽未来的安全出口

独角兽鲜有成功退出的例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市场。正如上面的数据所显示的,科技企业被以1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收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独角兽该怎样做呢?

对于少数基本面很好、增长强劲的独角兽来说,生活还会继续。 

但是,对于那些想要不断挑战自己的独角兽而言,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

以较低估值出售,承受由此带来的打击——对于那些未来前景黯淡,投资人、董事会和创始人认为估值增长遥遥无期的独角兽,他们可以选择以并购的方式「割肉退出」。根据投资人在入股这些独角兽企业时获得的保护机制,从经济角度讲,这可能是一种很保险的做法,毕竟,由于相关保护性条款,投资人可能会收回他们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创始人尤其是普通员工的利益会受到冲击。

减缓烧钱速度,从长远角度谋划发展——如果发展前景仍然一片光明,而且估值继续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极大,那么独角兽企业可以减缓烧钱速度,卸掉身上包袱,轻装上阵。在这种情况下,估计公司会进行裁员,缩小业务规模。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大多数独角兽仍需要在 2016 年最后几个月融资。

一旦打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现有资金也许能够延长这些独角兽的运营时间。但如果独角兽的投资人和创始人寻求以并购的方式更体面地退出,那么按照 2016 年上半年的态势,市场上不乏一掷千金的买主,只不过,这些「金主」正在独角兽之外寻找更好的交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