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剧的中国式落魄史
2019-03-01 10:16 情景喜剧 我爱我家 东北一家人

2情景喜剧的中国式落魄史

从《我爱我家》到《东北一家人》,从《武林外传》到《爱情公寓》,停留在不少人记忆里的中国情景喜剧还是曾经的那些,而如今却很难再看到如那般让人发笑、引人深省的剧集,中国的情景喜剧,现在在哪里?

作者/刘鑫      编辑/陈默      来源/壹娱观察(yiyuguancha)

随着几年前“葛优瘫”表情的迅速窜红,网友们以《我爱我家》为蓝本,制作的表情包,成了微信中的标配。一时间“纪春生”这个已经过去20多年的名字,又回到人们眼前。

难免让人唏嘘:曾经辉煌的情景喜剧,是什么时候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曾有人将中国情景喜剧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1993-2000年的探索期、2000-2009年的拓展期、2009-2014年的转型期,以及2014年之后的衰弱期。不难看出,这是以重要作品的出现时间点为节点,进行划分的一种方式。

从标志着中国情景喜剧诞生的《我爱我家》出现,至《东北一家人》的巅峰只用了不到10年;随后的《武林外传》因其独特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可以看作是中国情景喜剧历史上的小高潮;此后以《爱情公寓》为代表的网络情景喜剧时代,则让人看到曾经红极一时,几代人记忆的情景喜剧,在网络时代,虽时有作品出现,但已不见当年盛况。

90年代初:从萌芽到诞生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渴望》“万人空巷”。这部50集的电视剧的后30集是由郑晓龙监制、赵宝刚导演的,王朔也参与策划了该剧。而一度被文学界贯以“痞子文学”之称的王朔,进入90年代后,身份也由作家转而成为编剧。

1991年,王朔带上冯小刚、马未都等人,写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导演恰好也是赵宝刚。这部电视剧,大多数场景固定在《人间指南》编辑部中,铺天盖地的台词推动剧情发展,戏剧结构上已经有了情景喜剧的形态。

微信图片_20190301100034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1987年,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导/表演高级文艺硕士学位的英达归国。留学期间,正值美国电视业如火如荼,英达“看”到了情景喜剧。历史就是一次次巧合的重叠。如果用传记电影的形式展现,或许会这样写:

饭局中,英达问王朔,“美国有一种电视剧叫“Sitcom”,形式跟《编辑部的故事》特别像,但是要带上现场观众拍,你有兴趣一起做吗?”王朔被他说服,并把“Sitcom”直译成了情景喜剧。

1993年《我爱我家》开拍,英达担任导演,梁左任文学师、编剧,王朔则是策划人。这部带上观众现场录制的电视剧,于1993年播出前40集,次年播出后80集。整个1994年的收视率,高达85%。

而英达特意同期录制的观众笑声,在此后的20几年里,也纷纷出现在其他情景喜剧中,成为了“英氏素材”。

谁都不会想到,20几年后,《我爱我家》仍然是广大中国观众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不同于其他空前火爆的电视剧,《我爱我家》的受众甚至跨越了几代人。如今回顾历史,一部《我爱我家》打开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市场,同时也被奉为经典。

微信图片_20190301100114

《我爱我家》剧照

90年代初期的中国,是一个尚未被互联网“覆盖”的时代,能够最先接触国外新鲜事物、流行文化的还是只有当时的一小部分人。不论英家还是梁家,上一辈都是国内文化界的中流砥柱;王朔又是北京“大院文化”的代表人物。在笔者看来,《我爱我家》是精英阶层电视行业的开拓先锋。

199年后:几代人记忆的“英氏”喜剧

1997年,英达导演了《候车大厅》,他的弟弟英壮担任主演。这部电视剧聚焦于一个老车站,铁路职工、人民警察、服务员、旅客、盲流等各式各样的社会人群,上演了一幕幕“过客式”的喜剧。

同年,英达导演的另一部情景喜剧《新七十二家房客》,立足于上海大都市环境下的小市民生活,主演则是上海滑稽剧团著名演员严顺开。

《中国餐馆》则是英达于1998年导演的作品。故事背景也从中国转移到了美国,讲述来自中美两地的食客们,在一间中国餐馆里发生的故事。主演包括王姬、杨立新、何冰、李琦等。

王姬4年前播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也是一位中餐馆经理,该剧导演恰好是郑晓龙和冯小刚,二人同样参与了编剧工作。

再来看看这三部“英氏”喜剧,《候车大厅》编剧是英壮,《新七十二家房客》由英达自己负责编剧。《中国餐馆》则是梁左的妹妹梁欢,而在该剧开拍前一年的2月24日,英达与梁欢结婚。

此时的王朔则与冯小刚的合作更为紧密,先后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搬上银幕,特别是1997年的《甲方乙方》,让很多中国观众认识“冯氏喜剧”的同时,也打开了中国电影的“贺岁档”的市场。而1995年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帮助姜文走上了导演之路。

进入2000年,《闲人马大姐》在一次证明了“英氏”喜剧的成功。这部剧英达是导演之一,编剧是梁左。长达267集的《闲人马大姐》,创下北京地区非黄金时段超12%的收视率纪录。

次年5月19日凌晨,年仅44岁的梁左,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北京的家中去世,另人惋惜。在这一年,由英宁、白志龙等人编剧,英达导演的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开播,继《闲人马大姐》之后,这次“英式”喜剧将故事背景设在了大东北。

《闲人马大姐》与《东北一家人》同样聚焦于普通工人家庭,前者是北京退休女职工的日常生活,后者则是东北一家三口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沈腾、邓超等现在的一线明星都曾在《东北一家人》中参与客串。

微信图片_20190301100232

《东北一家人》剧照

区别在于,前者的火爆得益于由蔡明的精彩演绎;后者则依托于方言的传播。200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共同表演了那部经典小品《卖拐》。东北方言自此流行于全国。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或许至今都没看过《东北一家人》,但多少也听过雪村演唱的主题歌《东北人是活雷锋》。

千禧年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城市年轻人的娱乐方式逐渐丰富,电视机不再是日常娱乐的主要载体。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电视节目也逐渐向中老年群体示好,《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讲述上一辈人生活的情景喜剧因此获得成功。

Z世代:情景喜剧的转折与落幕

由于出演《我爱我家》,宋丹丹在荧屏上被人所熟知。2005年,《我爱我家》执行导演林丛指导了一部新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宋丹丹担任主演。

文兴宇、孙桂田等老戏骨参与该剧演出,张一山、杨紫等今天成名的影视明星,也因《家有儿女》被观众广泛认识。

两个离异家庭的重新组合,是《家有儿女》这部情景喜剧的背景设定。故事聚焦于家庭问题与子女成长话题,迎合了70后、80后两代人成家、教育子女的焦虑。这也使得《家有儿女》成为播出后便赢得了市场。

微信图片_20190301100330

《家有儿女》剧照

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曾在《方言顶了影视剧的肺》中写道,“200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第2章第16条明确规定: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情形下,可以使用方言。这是最重要的转折点。”

政策对于方言文化传播的支持,也间接让情景喜剧有了新的生命。正如那篇文章下面读者留言中所说,“武林外传就是好例子”。

《武林外传》由空军政治部话剧团导演尚敬指导,初代网络写手宁财神编剧。2005-2006年,《武林外传》在央视八套播出。央视索福瑞收视报告称,《武林外传》平均收视率过5%,首日收视率为1.95%,次日升至4.26%,10日收视率达到9.49%。

《六人行》的故事结构、无厘头的对白、各地方言杂糅、对传统艺术的模仿,以及古装武侠题材的包装,宁财神另辟蹊径,打造的这部情景喜剧,被无数观众津津乐道,成为继《我爱我家》之后,另一部被推为经典的作品。

但在笔者看来,它也许成了情景喜剧“最后的一次挣扎”。

2009年,韦正指导、汪远编剧的《爱情公寓》播出。这部剧缘起于台湾一家SNS社交网站“爱情公寓”(i-Part)。作为品牌推广方式,社交网站“爱情公寓”与上影合作,将站内多年累积的网络故事改编成剧本,共同制作成为电视剧。

《爱情公寓》的播出选择了先网后台的方式,这在当时非常少见。这部剧在互联网平台播出后迅速引爆网络,随后定档江西卫视黄金时段播出。伴随起初的热度而来的,是之后于传遍网络的抄袭事件。有网友发出截图,以证明《爱情公寓》抄袭《六人行》、《老爸老妈的罗曼史》、《生活大爆炸》等。

尽管此事件之后,《爱情公寓》仍有不少忠实支持者,但2018年上映的《爱情公寓》电影,在完成一轮韭菜收割之后,彻底让这个IP从2014的第四部之后,正式成为过去。

在笔者看来,从广义角度讲,《屌丝男士》也可以称为情景喜剧。大鹏用这部网络搜狐视频出品的网络剧,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屌丝文化”的飓风,并凭借该剧转型成为电影导演。

2015年自编自导自演电影《煎饼侠》;2017年同样是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缝纫机乐队》上映。大鹏证明了自己小成本商业片的票房价值。而在2018年执导的短片《吉祥》斩获了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创作短片。这时我们再看,情景喜剧行业很难再见到大鹏的身影。

有人将情景喜剧难显往日盛况归咎于观众收视习惯的改变。但这并不尽然,在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们对于长视频的获取渠道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仍然能够催生《爱情公寓》、《屌丝男士》等作品,足以证明观众仍然需要这一内容形式的作品。

而且,台转网在美国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情景喜剧却在大西洋彼岸经久不衰,继《生活大爆炸》即将完结之际,又有《少年谢尔顿》播出,观众仍然乐此不疲地追逐。不过,中国的喜剧观众们,只有在第N次回看《我爱我家》、《武林外传》时捧腹大笑,却再也不见曾经追逐新兴喜剧的热潮。追根究底,还是再难找出像以往可以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情景喜剧的好编剧。

微信图片_20190301100412

《武林外传》剧照

纵观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编剧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对于笑点和伏笔的安排、包袱的把控、喜剧表象与悲剧内核的揭露等,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然而影视行业中,编剧向来都是弱势群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很难有编剧乐于开发情景喜剧剧本。

即便如宁财神、大鹏般有编剧才能的从业者,相比情景喜剧,纷纷转而从事电影或其他行业,至少回报上有一定保障。

在这样的从业大环境下,在笔者看来,情景喜剧消亡也许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