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圆桌: 《无风时代,“窄道”求生》
2019-11-22 22:15 创业环境 风口 创投

2投资人圆桌: 《无风时代,“窄道”求生》

创业进入“无风时代”。当“风口”概念魅力不再,投资人对赛道的选择越来越挑剔,创业者该如何生存、成长,成为当下最热门话题。

在“第十二届创业家年会暨产业加速大会”的论坛环节,两位刚刚获得“2019年度投资家”的嘉宾:DCM 中国创始合伙人林欣禾,普华资本董事长、头头是道基金创始人曹国熊,围绕《无风时代,“窄道”求生》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以下为论坛对话内容,有删节:

嘉宾:林欣禾 DCM中国创始合伙人

曹国熊 普华资本董事长、头头是道基金创始人

主持:卢旭成 创业黑马集团首席内容官

主持人:二位觉得今年有风口吗?未来哪条赛道可能成为风口?

林:其实风口是在讲已经发生的事情,它的格局在三、四年前就已经确定了,因此未来的风口肯定是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如今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在向消费时代转变,中国有很多企业开始重视效率,所以消费与B2B在未来一定存在很大机会。虽然现在创业者往往对估值的期待过高,融资的环境也不太好,但这并不代表方向是错误的。

曹:我一直不主张创业者去追逐风口,如果非要说现在有风口的话,国家一直支持的自主创新,以及安全、可控、自控等方向,在未来或许有可能成为风口。

主持人:聊到风口,两位刚刚都稍显犹豫,是不是被这两年比如共享、人工智能等风口伤过,所以不敢轻言风口了呢?

705658243144469387

曹:伤现在还看不出来,特别是人工智能公司的估值还是很高。科创板的推出、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又把大家的想象空间给打开了。我认为,其实有很多方向、很多行业都可以跑出来,而一个风口到最后也就出来一两家胜利者,所以追风口未必是好的方式。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从自己最擅长的点出发,抓住自己的细分领域,无论是寒冬还是危机,各个行业都有投资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聚焦。如果你因为不是风口而放弃,可能二三十年之后,你会觉得错过这个时机反倒挺可惜。

林:DCM从来没参与过这些风口,我们只投自己想投的领域。所以我们就赚能赚到的钱,不该我们赚的钱,即使错过了我们也不觉得遗憾。

主持人:但是,林总在直播火热的时候投了快手,曹总在2015-2016年新媒体时代成立了泛文化基金,也投到了喜马拉雅等独角兽。所以追不追风口跟能不能投到风口上的公司,是不是没有必然的关系呢?

林:其实DCM投资快手的时候,移动直播还没有出现。快手是2011年的时候就创立了。八年前的时候,大家追的是长视频,风口在优酷、爱奇艺身上。在2014年DCM投快手的时候,大家对短视频也不看好,觉得短视频没有广告价值。直到2016年直播打赏的模式跑通,短视频才真正成为了所谓的风口。我们看快手这几年的发展,也感谢抖音这样的竞争对手,大家一起努力把短视频行业做成主流和大众。所以我对风口的看法是,很多人只想知道怎么赶快赚钱,缺少一定的耐心。而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心理要放平衡,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而在风口创业的话,我觉得还不如在风口行业找一份高薪水的工作。

264867521597354091

曹:投资有两种方法,一种像猎人一样去捕捉猎物,在下风处等待时机的到来;还有一种是像农夫,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精耕细作、春播秋收,结果自然就长出来了。一个投资机构选择哪种方式,是一个方法论的事情。如果能力足够强,其实风口也是可以被制造的,但前提是你要对行业了解足够深,对业态的发展、对历史脉络有足够的理解。就像很多优秀的创业者试图做整合、做生态,这何尝不是在制造风口呢?

主持人:今年教育直播领域的跟谁学上市了,市值和营收飙得很猛;电商直播与直播电商,如淘宝、快手、抖音的GMV涨得也非常快。所以直播+是不是创业者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风口呢?

曹:很多流量权重现在都放在了直播上面,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作为一个初步的创业者,无疑要利用好这些渠道和机会。但仅仅利用好这些,自己没有独门绝技,也很难立住脚,最后还是凤毛麟角的几家会起来。

林:我的理论是一旦在媒体、讲台上被提到的概念,我就不投了。等到大家都知道的时候,再做就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所以要做就做别人还没想到的创业。

主持人:通过刚刚的讨论,看来今年是没有风口了,赛道也越来越窄,那么现在两位都还在关注哪些赛道呢?

林:创业者刚创业的时候不可能征服天下,一定要看看镜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一样,以自己的优势作为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肯定是非常小众的,我看快手的时候它非常小,它的切入点就是13岁到16岁的年轻人。没有广告价值,也没人关心,但我们看到它有快速做起来的能力。所以无论什么赛道,创业者主要的思考维度是做别人做不来的事情,做别人抄不会的事情。

328992073454832641

曹:我反复在两个角色中转换,从投资的角度和从创业的角度其实是两码事。如果是为了迎合投资才去创业,这是最不可取的方式。很多创业一开始都是要一针顶破天,都是一个窄道。在窄道中做深,才能形成你的壁垒。有的人天花板低,实际是因为没有做深。当然也有很多赛道是我们觉得天花板不高,结果有人走进去发现天花板还蛮高的。如果你的能力足够强,就可以把天花板打破,走到外面的世界。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窄道的命题并不新鲜。本来你寻找的就是细分领域,要在别人已经关注的地方,再找个细小的领域去创业,最后做出个大动静。反而大家很期许、很热门的赛道,可能更多是先烈,它成功的概率更低。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们有自己熟悉的赛道,不可能轻易地换,否则你积累的人脉、认知这些优势就会荡然无存。所以我的风格是要深耕,要对赛道做很细的分析,这样才能看到大量现在还很小的机会。

主持人:假如创业者说他做的是一个小而美的小众生意,两位是否愿意等他突破天花板,忍受可能10年时间,甚至不是上百倍,而是两三倍的回报么?

林:从投资机构的角度去看,DCM肯定要看天花板很高的机会,它一定是一个还没有被大家炒热的,还不是风口的机会。如果一开始就判断到机会很小的话,我们也很难用资本帮助到他。如果市场很大,只是赛道有时宽有时窄,那么路窄的时候缓一缓,路宽的时候跑起来,投资机构也会投。

曹:其实我们自己在做基金的同时,也做了一个常青基金。因为我知道在目前这样的环境下,创业者想要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靠5+2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给的时间不够长,往往错过的都是伟大的企业,所以我们也在关注更加长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