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智行VS文远知行VS AutoX 谁是自动驾驶初创之王
2021-05-31 14:43 小马智行 文远知行 AutoX 自动驾驶

2小马智行VS文远知行VS AutoX 谁是自动驾驶初创之王

作者:Mark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白日梦想家海报

大家好,欢迎来到“梦想家PK”节目。今天我们本来请了3位嘉宾,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和AutoX创始人肖建雄,但是由于肖建雄临时有事,故今天的三国演义变成了两雄争霸。

肖建雄虽然不能来到现场,但他会一直在屏幕面前关注这场辩论,偶尔也会发来一些弹幕,当我们的下酒佐料。

今天我们的讨论的主题是,谁才是真正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之王?

彭军先开言吧。

估值是否有泡沫?

说到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按估值算,我们绝对是初创之王。目前我们估值达到60亿美金,文远知行也不过30亿美金,AutoX估值应该在十几亿美金左右。

估值代表的是资本市场对你的认可,我们显然是最受资本市场认可的公司。

韩旭皱了皱眉头,开始讲话,一个还没有商业化的公司,或者说大家都处于道路测试阶段,公司没有产生一分钱的收益,公司估值就到了60亿美金,是不是有点高处不胜寒。

(网络图片)

彭军打断了韩旭的讲话,你的意思是我们估值60亿美金有泡沫,那你们凭什么估值30亿美金。我们的团队规模是你们的2倍,而且70%以上都是Top5院校的博士,我们整个团队一年的薪资就达到了6000万美金。

你们呢,一年的薪资也就3000万美金,我们估值是你们的2倍很正常。2018年我们就开始在广州南沙推出Robotaxi试运营,是中国第一家试运营公司,目前我们运营车和测试车加起来有200台,你们现在也就100台,2倍于你们的数量。

而且我们运营测试车的体验基本都达到了老司机的水平,车辆的机械感和顿挫感基本都感觉不出来,你们的车呢?风机呼呼地响,闭上眼睛还以为是坐在工厂里,完全没有一点体验。

而且你们的车内UI设计比较烂,完全和美学不搭边,整个车的乘坐体验完全是工程车,没有一点体验舒适度,PnC(规划和决策)技术显然还需要好好打磨。

韩旭很气愤,既然你这么说,那咱们就比一比。

你们公司人确实多,但是都是一群年轻人,一群只懂技术的年轻人,商业化一塌糊涂,每天就知道闷头玩技术。你们广州,北京,上海负责人都太年轻了,合伙人都是技术出身。

我们的团队架构和管理就更偏向于现代化公司管理,管理很成熟。钟华,我,张力都有很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我们在商业化方面做得很不错。文远粤行,文远豫行和文远苏行完全为我们找到了技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体,打开了商业落地的大门。

我们现在的测试运营车用的是我们股东日产的Leaf车型,一辆车才13万到14万人民币,你们用的可是雷克萨斯RX系列,一辆车70万,这可是豪车。你拿10几万的车和70万的车比乘坐体验,这有可比性吗?说到这点,我就必须延伸一下,关于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文远知行测试车)

你70万的运营车加60万的自动驾驶硬件,你想过怎么收回成本吗?还是你们就打算玩一下。打个形象的比喻,用一辆法拉利的价格去拉出租车的客户,你这辈子估计都收不回成本。

现在满大街的出租车基本都是十几万的轿车,这样出租车公司和司机才能有盈利。你直接上个70万的车拉人,那乘客能不高兴吗。

估值这么高也不用这么奢侈吧。你们公司现在估值60亿美金,下一步接盘的必须是大户才行,小散户根本就不敢加仓了。要不你们就直接上市,但是在没有订单和量产的情况下,很难上市。

我们30亿美金估值的水平,还能再融一轮,可以在这场马拉松跑道上多坚持几年。你们之前不是因为成本问题,而选择了禾赛的64线激光雷达,现在因为融资融的多了,不在乎成本了,你要明白,便宜才是真正大规模铺开的前提。

再说,你们600多人的团队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比300多人的团队做出来的产品好。但是我们不止专注在技术,我们也更专注量产和商业化。我们去年为了帮助宇通客车落地无人驾驶小巴,派了一个30人的队伍,合作了8-9个月,才在去年11月份落地。

突然节目屏幕上打出了一行字,原来是AutoX创始人肖建雄的信息,“AutoX作为一线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估值才十几亿美金,我们可以比你们两个再多支撑几年”。

彭军和韩旭看着信息,心想,怎么把AutoX忘了。主持人为了缓解一下突如其来的气氛说道,AutoX的估值怎么这么便宜?AutoX现在也有300人的团队,自2016年成立已经5年了,车队规模和你们两家一样,也有100辆左右,估值怎么这么便宜,价值洼地啊。

技术PK

韩旭继续发问,要说谁家的技术最牛逼,除了乘车体验外,无人化和复杂场景也是2个很重要的指标。

我们在2020年7月获得了广州市无人测试牌照,又在2021年4月获得了加州DMV颁发的无人测试牌照,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中美两地无人驾驶测试许可的初创公司。

自动驾驶汽车要想真正的商业化,必须先实现无人化,无人化也是一家公司技术真正的体验。现在我们可以实现一个远程安全员同时监控五辆车的效果,在广州生物岛运行的近1年时间里,一起安全事故都没发生。

而且我们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在1月底,开进了广州CBD,成为率先开进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自动驾驶企业,我对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很有信心,完全可以处理各种复杂场景。

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表示我们才是真正的自动驾驶之王,自动驾驶技术之王。截止目前我们的订单数突破3万单。

彭军笑道,你们才3万单,我们至今完成10万多次打车订单,我们已经联合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公司,红旗智行和T3平台,在广州,北京和上海展开运营,使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打车软件PonyPilot。

安全是自动驾驶的底线也是核心,之所以我们没有选择全无人驾驶和闹市区运营,是担心安全问题,我们对于安全问题非常谨慎。在5月24日我们也获得了加州DMV颁发的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在这方面我承认我们确实慢了一步。

突然屏幕上又出现了一条肖建雄的留言,“我们才是最早在中美开展全无人测试的公司”,“而且在中美两地,我们都不用远程监控,在美国政府规定必须有远程安全员,我们没有办法,只能配置这样的人员;在中国深圳坪山区,我们则完全去掉了车辆安全员和远程监测员,让车辆自己跑,目前已经跑了4个月了,没有一起事故”。

(AutoX无人测试画面)

2020年11月,我们的测试运营车队开进了深圳南山最繁华的闹市区,AutoX成为国内首个成功处理中国大都市中心闹市区场景,实现大规模任意点到点自动驾驶的公司。

“我们才是真正的自动驾驶技术之王”。

运营PK

韩旭沉默了一会,心想,你们去年11月份就开进去了。转过头看着彭军说,你们虽然有10万份订单,但有一半都是自己员工贡献的。你们现在还用的是自己的打车软件,这个问题我就很想不通。

我认为这对初创公司而言没必要。作为一个初创企业,本身就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影响力,所以我们需要和大的出行公司合作,这样才能发挥我们公司的优势。事实也证明这样很有效,我们和高德出行网络合作后,发现订单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4倍。

你们为什么不直接和大的出行公司合作呢?难道你们也想做运营服务,还是担心你们70万的豪车被乘客玩坏了。你们的商业化和运营方面,总给我畏手畏脚,遮东遮西的感觉。

我们目前在8个城市运营和测试着100多台车,特别是在广州,我们的运营车都可以正规收费了。你们虽然在南沙已经以试运营形式开放了两年多,但是不能做商业化运营,只能免费给消费者体验。

我们公司是唯一一个获得网约车运营许可的公司,所有跑Robotaxi的出租车,都是正规的出租车,里面有米表,应该是中国唯一的一个,绝对不会出现宰客户的情况。但你们用自己的软件计算费用,这里面的猫腻就不好说了。

这个成功离不开我们的“铁三角”战略和白云出租车集团的帮助。你们选择的是什么公司?在广州你们选择不入流的合资公司来运营自己的车辆,在上海和北京也是选择一些小的运营网络,感觉你们好像还留有后手。

你们不愿意接入滴滴和百度的运营网络,这个我比较理解,毕竟是竞争对手,但是可以接入高德运营网络,再次也可以接入曹操运营网络,你们竟然接入红旗出行,之前我都没听过。

肖建雄又发过来一条信息,“我们现在在全球12个城市测试运营,运营网络全部接入当地知名的出行网络。我们跟高德打车、深圳最大的出租车公司鹏程电动和上海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大众出行紧密合作”。

韩旭看了一眼信息,继续说道,我记得你们公司的楼天城之前说过,跟车厂、政府、出行公司等等的接触和合作,其实可以更早开始。但是2年看过来,你们并没有多大进步。

(小马智行测试城市)

你们和出行公司的合作2021年才开始接触,目前你们也就在5个城市做测试,也没见你们和其它政府接触。你们公司的商业化,给我的感觉总是慢半拍。

彭军憋不住了,我们公司的基因更适合技术,不擅长和合作方打交道,但我们已经在努力改进了。

自动驾驶商业化离不开规模化和标准化。我们虽然在外部合作上慢半拍,但是我们在标准化方面绝对处在行业领先地位。

我们去年底刚刚建立了一条专为L4级自动驾驶系统而生的生产线,以及一套标准流程,生产效率提高了4-5倍,不需要工程师和测试师再人工安装。之前我们人工改造一辆车估计得20天左右,现在我们改造一辆车基本5天就搞定了。

自动驾驶汽车搭载了复杂且不断迭代的软硬件系统,需要高标准的车辆管理和维护,才有助于提升车队效率和常态化运行时长,最大程度释放自动驾驶出行的经济潜力。

在迈入L4乘用自动驾驶软硬件一体的规模化量产上,Waymo实现了,百度Apollo+红旗EV实现了,Cruise+通用也实现了。但尚无创业公司实现过,小马智行是第一家。

专用生产线和标准化流程背后,也意味着规模性、安全性和一致性。人工装配和调试会难免出错。我们不但自己建立了后装改造生产线,还和博世共同组成了运维团队,保障我们的车辆高效运转。

你们文远知行有吗?目前你们公司的车辆也就100台左右,可能还没有到那个阶段。我们估值高也是有理由的。

肖建雄又发过来一条信息,“我们已经在常州工厂做了大规模生产准备,包括生产线和运维服务;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域控制器在自动驾驶行业属于首创,像华为他们,也只做出了辅助驾驶或者智能座舱的域控制器,算力也没有达到无人驾驶的要求,目前我们的算力达到了1820 TOPS。”

彭军和韩旭心想,这小子又出来炫耀自己的公司了。主持人看完信息后,说道,域控制器你们也做了,厉害厉害!

多元化之路

接着问了韩旭一个问题,你们最近的融资有点猛啊,今年上半年就接连完成了B轮和C轮融资,总共有6亿美金左右。你们是打算上市嘛?这波操作完全是上市前的操作。

韩旭讲道,主持人真的是明察秋毫啊,我们确实有打算上市的准备。如果只靠Robotaxi业务,未来10年内公司都不可能上市,这是资本市场决定的,也是Robotaxi业务所致。

以我这3-4年的经验看,自动驾驶乘用车量产估计最少还得等10年时间,光一个新车的研发周期都得5-7年,更别说现在一些核心车规级硬件都还没有量产。

Robotaxi是一个落地周期长,场景复杂的商业模式,后装改造车未来10年还是主流,Robotaxi还是乘用车最好的落地模式,这个周期能持续多久,谁也说不清楚。

靠这个实现前装量产,铺开规模很难。所以我们必须拓展业务,比如我们和宇通客车一起开发了无人驾驶小巴。

(文远知行测试车)

我个人判断是,在美国自动驾驶卡车最先落地,人工成本高且短缺是最主要原因。Robotaxi是第二个落地的场景,因为美国地广人稀,除了纽约等大都市,郊区公共交通很不发达,主要以私家车为主,所以Robotaxi在美国有很大市场。

但在中国,中国政府更看重公共交通,而对私家车是限制的,从中国的车牌摇号政策就可以看出来,未来中国最早落地的可能是公共交通的自动化。

自动驾驶卡车和Robotaxi在中国大规模铺开很难。目前高速公路实行区域管理制,如果某段高速发生了大型交通事故,当地的管理人员一般都会被免职。所以没有人愿意大规模长距离的尝试自动驾驶卡车。

中国大城市的基本国情就是,堵,哪里都是堵,特别是早晚高峰期。本来市中心就够堵了,如果Robotaxi的量铺开,特别是前期,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又慢又肉,完全有悖于城市管理理念。

所以我们切入无人驾驶小巴业务,无人驾驶小巴是可以量产和规模化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拿着无人驾驶小巴业务上市,然后再靠L4自动驾驶汽车做估值。

这就是我们选择无人驾驶小巴,而没有选择自动驾驶卡车的原因。现在我们是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打磨我们的核心技术,一方面寻找各种机会促使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Robotaxi太复杂了,我们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我们已经从追求跃进式发展的商业方向回归到技术本身,回归到量产和商业化上。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上市的条件,等上市后我们自然会成为自动驾驶乘用车第一股。

你们上期节目我看了,小马智行也在找出路。小马智行最近不是在探索自动驾驶卡车领域,我个人给彭总的建议是,做L3,不要做L4。做L4最多是自动驾驶乘用车领域的一个翻版,没有太大的意义。

车规级的硬件都还没做出来,量产L4自动驾驶卡车,路漫漫啊。还有就是别听图森未来忽悠,他们现在是80亿市值,也许等他们发现车规级硬件根本做不出来时,就不是80亿美金了。

彭军不服气的讲道,只有自动驾驶卡车才能真正的做到降本增效。无论是出租车还是公交车,一年的流水撑死30万,但是一辆卡车一年的流水可有100万人民币。

从价值看,无人驾驶小巴的价值远远低于卡车。自动驾驶代替的就是司机,大货车司机的工资可比出租车司机的工资高多了,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的工资更低。

(小马智卡)

你们文远知行做无人驾驶小巴,更多的是概念,最后算下来挣不了多少钱,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还是亏钱的。而且当地政府也不会允许你挣太多钱。

韩旭反驳道,无人驾驶小巴确实很难盈利,但是从产业层面,可以推动V2X领域的发展。目前困扰V2X落地的2个制约因素是,一是成本高,二是V2X利用率不高。

政府好不容易搞了十几公里的V2X,发现根本就没有汽车跑,也没有人流量,完全是烂尾(楼),而且你光搞一段路是不够的,需要以面铺开。Robotaxi的运行不是一个点和一条线,而是一个区域。

而无人驾驶小巴因为是规定路线,而且很多城市有专门的公交车专用道,这些道路其实是适合做一条线的V2X铺设。政府一般对这种事情是比较支持的,他们愿意花费钱来铺这样的道路,一方面拉动了经济,一方面又增加了城市的科技性,一方面又提高了整个城市的通行效率。

彭军冷笑道,自动驾驶卡车的市场空间很大,图森未来的上市也验证了这点,二级资本市场愿意为这样的梦想买单。而无人驾驶小巴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已经证明投资人是不认可的,不欢迎这种模式的。

无人驾驶小巴上市公司Navya的市值才1亿美金,最高时也不过2亿美金,整个市场容量完全无法和自动驾驶卡车和Robotaxi相比。

你做无人驾驶小巴,还不如直接做港口和园区市场,这块更容易商业化和得到市场认可,而且市场规模比无人驾驶小巴更大。

我们作为L4级公司,不能一味的降维打击,一味的追求量产和商业化,否则会破坏我们的战略,忘记我们的初心。在无人驾驶这个市场,速度越低,场景越简单,估值越低。

在我心目中,Robotaxi才是自动驾驶的皇冠,是自动驾驶的最有价值的业务,我们可以选择多元化,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降低自己的标准。

突然屏幕又出现了肖建雄的留言,“我很认同这句话,我们公司就更加专注,专攻L4级Robotaxi业务”。

主持人见双方吵的不可开交,就表现出一副和事老的姿态,但是语气又表现的很谦虚,我有一个问题不是很理解,想请问一下两位专家。

最后一个问题

自动驾驶汽车如果未来真的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那么消费者是不是就不需要再购买新车了?因为完全无人化后,从根本上讲,就没有一点驾驶体验了,那消费者买车和租车就是一个体验了?

这种结果是,自动驾驶汽车最终都会以Robotaxi的形式运营,私家车的数量就会大幅降低。或者说,未来的汽车都会像飞机一样,变成公共交通,私家车的数量会变得非常少?

(出租车图片)

到时候北京市也许150万辆车就够了(现在北京市车辆保有量达到500万)。Robotaxi的市场会不会因为乘用车的减少,市场变小?

肖建雄突然发来了信息,“这个市场你得看是哪块?如果单纯是技术提供商,你的目标就是替换人类司机,这个市场肯定会变小;如果你是做运营,那么这个市场理论上是不变的,人类不会因为交通工具的改变,就减少出行,减少里程数,而自动驾驶汽车运营是按里程收费的,所以这个市场是不会变小的”。

彭军说道,我没想过这个问题,太遥远了,这可能是10年,20年后的事情。

好,今天的辩论就到这里,主持人讲道,最后我们要推选出一个自动驾驶初创之王,这也是今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希望各位嘉宾从各个公司的技术,运营,商业化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评选出我们今天的自动驾驶King。

彭军心里想到,我肯定不能说自己,要不我还得和韩旭吵半天,他肯定不会同意小马智行作为初创之王。彭军讲道,我选AutoX。

韩旭突然愣住了,什么,你选AutoX,那我也不能选自己了,我肯定不能选小马智行,要是选自己的话,难免让人说没有气度,今天肖建雄没有来现场,要不我就选AutoX。韩旭接着彭军的讲话,我也选AutoX。

主持人笑了,你们都选AutoX,肖建雄你可以给我们发信息,说出你心目当中的初创之王。等了半天,也没看到信息。

既然两位都选了AutoX,那我宣布AutoX成为今天的自动驾驶初创之王。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名号,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各个初创公司的发展,推动自动驾驶行业更快落地。

谢谢三位的时间付出,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信息,“我选我们公司”。

大家哈哈大笑,相互说道,以后多多交流,大家都是一个圈里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后见面的次数和辩论的次数还多着呢。

“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