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改变世界的不是科学家,是科学企业家丨科学家创业系列06
2021-11-23 10:48 王煜全 科技创新

2王煜全:改变世界的不是科学家,是科学企业家丨科学家创业系列06

(王煜全 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前哨科技特训营主理人)

来源:黑智(ID:VR-2014)作者:马继伟

猴子进化成人难,人变成创业家很难,科学家变成创业家难上加难。

2012年的《创业家杂志》曾经做了一个特别策划,讨论“当科学家变成创业家”。这个角色转变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当科学家/创业家遇到体制,遇到市场,遇到资本。我们甚至总结出科学家创业的“七宗罪”。《创业家杂志》的记者发现,很多科学家是“伪创业”,很多创业家“人格分裂”,但创业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家尤其要自我革命。

2017年,“资水东流博士” 洋洋洒洒,写了一篇87000字的长文《技术大停滞》。只为论述一个问题:人类的科技水平到了瓶颈期,未来将面临科技发展的停滞。他将技术爆炸比作烟花爆炸:烟花爆炸的瞬间绚丽且美,但人眼看到的时候,爆炸已经接近尾声。

我未向王煜全求证过他对技术停滞的看法。但从采访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名技术乐天派。采访后的不久,王煜全向其科技特训营的会员进行了一次名为“技术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讲座。

本文是科学家创业系列的第六篇,和趋势有关。针对科技创新、技术型企业,王煜全从供需两个角度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

从需求角度来看,王煜全认为科技革命滚动向前。每一次科技革命的背后,突破性的新技术将带领整个社会形成新的增长范式和生产范式。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核心解决的是产品规模化的问题。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则解决的是服务规模化的问题。目前,全球产业正处于服务规模化的早期阶段。

从供给角度来看,科技已经越来越复杂了。科技创新的实现离不开产业生态的繁荣。产业繁荣是核心的产业环节都有相应的领军企业。它们之间的协作共同构成了产业繁荣。这或是我国鼓励发展专精特新的原因之一。“等靠要买”实现不了某个环节的国产替代,也难以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

聊完“服务规模化”后,他甚至提到了“创意规模化”。“创意规模化”在“服务规模化”之后,在更遥远的未来才能够实现。在王煜全的语境里,“服务规模化”对应的是信息革命。“创意规模化”则属于 “创造革命”,届时人类或将能够摆脱进化的束缚。

“科技改变世界的时代,每个人必须躬身入局。”王煜全说。

01  硬币的一面:服务规模化

“服务规模化”之前是“产品规模化”。“产品规模化”是PC出现之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潮流。

“产品规模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珍妮纺纱机,而不是瓦特的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与水力,而不是蒸汽机的结合,让纺织品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水力是当时欧美工业发达地区厂房普遍使用的动力。

(珍妮纺纱机,图片来自网络)

蒸汽机的故事是这样的。提起蒸汽机,不得不提起瓦特。瓦特一生中改良了20多台蒸汽机。其实瓦特并不是工业革命最典型的人物。因为在瓦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蒸汽机并没有被大规模应用。且瓦特之前,还有几个人的名字应该被记得: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科学家波义耳、科学家帕潘、英国军队工程师萨弗里、五金商人纽科门和科里。托里拆、波义耳分别发现了气压(1643年)、理想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成反比(1662年 波义耳定律)。帕潘曾经担任波义耳的助手,他利用液体沸点随气压升高而升高的原理,1679年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高压锅,并于1690年发表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萨弗里把气压原理与矿坑抽水联系在一起,并借鉴帕潘的蒸汽机原理发明了名为“矿工之友”抽水机。五金商人纽科门和科里是萨弗里的同乡,曾经帮助萨弗里制作蒸汽抽水机模型。他们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全天候连续运行、运行成本相对低廉的蒸汽排水机——纽科门机,并于1712年获得专利。

1763年冬天,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购买了一台纽科门蒸汽机模型用于物理学实习。实验员詹姆斯·瓦特负责维护它。后面的故事就写在历史书上了。瓦特1768年研制出样机,次年取得专利。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革命,推动着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飞跃。

(瓦特与他改良的蒸汽机,图片来自网络)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生产的意义巨大。采访中,王煜全特别强调了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实:最早在英国建纺织厂的那些人成为了英国首富。“以前的首富都是国王、将军,都是打下来的。但这个首富是挣出来的。这是第一次。全世界的游戏规则变了。你可以通过挣钱变成首富。”“如果你可以不杀人放火就能够获得百分之两三百的利润,那你为什么要杀人放火呢?”王煜全说。

发现这条致富新途径之后,大家开始走上企业家的路。这条路不是零和博弈之路。企业家取得领先的方式不是掠夺,而是尽可能地规模化生产,将产品提供给尽可能多的人来使用。工业革命以来,其实,世界首富的另一个身份是科技企业家。约翰·洛克菲勒买断石油精炼的技术,通过投资建厂将该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实践。现在的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是科技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具有典型的工程师的优化思维。马斯克曾经说:没有火箭科学家,只有火箭工程师。因为科学家造不出火箭,工程师能造出火箭。王煜全很认可这句话。他也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是工程师,是企业家,而不是科学家。“科和技是两码事儿,中国过度强调科学家,是因为科技放到一起,‘科’沾了‘技’的光,真正推动社会的是‘技’。因为有很多‘技’是没有‘科’的,但没有‘科’,技术也是可以进步的,但是没有‘技’,‘科’就什么用都没有。”

(鱿鱼游戏,零和博弈的游戏)

自动化生产让产品规模化成为可能。虽然产品规模化能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没有办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PC之前,当时的科技企业家是如何解决的?将服务固化到产品里。比如如何满足用户冰镇西瓜的需求?通过卖给用户冰箱来实现。用户自己抱着瓜放到冰箱里,就可以得到冰镇西瓜。也即用户通过产品,自己为自己提供服务。PC出现之后,数字革命开始,而后历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的AI时代。王煜全判断,目前进入到数字革命的尾声。其标志是人工智能让“服务规模化”成为可能。

具体而言,“服务规模化”的前提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可以规模化生产可复制的个性化服务。“服务规模化”有什么特点?仍以冰镇西瓜为例,用户要的不再是冰箱(产品)而是冰镇西瓜(服务)。用户关心的不是产品(冰箱)而是服务(冰镇西瓜)。用户的需求(冰镇西瓜)被直接满足。如果用“服务规模化”看微软、苹果公司,能够看到不一样的它们。微软拥抱订阅制,把原来可以一次性买断的产品Office办公软件变成Office 365。Office 365相当于一种订阅服务,需要每年或每月支付订阅费用。苹果公司也是如此。苹果手机中有大量的APP是订阅制的。今年11月初知名笔记应用Notability突然从买断制变订阅制,被骂上热搜。除此之外,苹果手机中的AppleCare+(美版)、音乐、新闻、视频等都是订阅制的。未来,手机的价格将小于用户所订阅的各种服务的总价值。

服务规模化时代,订阅制是正在推进的、看得见的趋势。未来甚至汽车也可以采用订阅制。本质上,用户买车,买的是交通服务。一次性买断交付的方式无法做到个性化。从服务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也有缺点。假如一万辆车中有3辆是坏的,恰巧被张三买到了。那么张三凭什么就要承担修车的后果?这不公平。改成订阅制后,张三按期交钱,碰到了坏车,车企及时更换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张三的车就再也不会坏了。订阅之下,车企需要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同时需要通过传感器等IoT设备对车辆进行持续监控,以保证优质服务的不间断提供。

“整个时代规则就变了。”王煜全这样评价从产品规模化到服务规模化的转变。采访中,他通过“科技和文化的协同进化造就了人的今天”来进一步解读这个转变背后的逻辑。他认为,社会在选择技术,技术也在选择社会。社会需要哪些技术,就会让它有生命力。反之,技术也在选择人。因为社会得不到技术的支持,就得不到发展。比如工业革命让英国强大起来,让其超过仍处在封建社会的中国。英国的强大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这和水稻与人类社会相互驯化的道理是一样的。现在,这种双向选择一直在延续,且在加速持续中。服务规模化的需求和技术相互选择,相互促进,裹挟人类社会进入到服务规模化的时代。

现在,服务规模化处于早期阶段。但并非所有的行业都适合将服务规模化。采访中,王煜全谈到两个行业。餐饮行业目前已经出现服务规模化的苗头。培训业则很难实现。

餐饮特别是高端餐饮难以出现通用、福特那么大的巨无霸企业。原因为何?无法规模化。越高端越难规模化。因为厨师都是顶尖的,顶尖没法规模化。原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唐沐创立了一家叫做如影智能的公司。如影智能打造了一款厨房机器人。它是一款煎牛排的双臂机器人,主打卖点是能够煎出米其林三星厨师水平的牛排。王煜全说服务要传递的是一种经验。服务规模化的核心是做到优秀经验的可复制。对于服务规模化有一个经典的误解是“个性化等于好服务”,实际上个性化不等于好服务。

机器人煎牛排,也即将产品固化到服务里解决了规模化,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如何换菜。三年不换菜意味着顾客丧失新鲜感,但更换菜单的成本高昂。换菜意味着换菜单,换厨师等。但一家使用炒菜机器人的连锁餐厅可以通过更新软件的方式来实现。在食材更新完成的同时,新菜在它旗下所有餐厅瞬时完成。这意味着餐饮行业具备了巨无霸企业产生的可能性。

“巨无霸企业的产生逻辑变了。以前,出巨无霸企业的逻辑是在一个足够大的领域内,进行足够的标准化生产;现在,出巨无霸企业的逻辑是在一个足够大的领域,能够提供足够好的高端服务。”王煜全说。

(如影智能打造的厨房机器人)

培训业便不适合。IT和咨询结合尚属不易,因为IT公司和咨询公司逻辑是不一样的:咨询公司需要大量的人力,为不同的企业定制不同的项目,无法实现快速扩张;而IT公司或者说一家软件公司具有规模效益和边际效益,具备快速扩张的潜力。

王煜全团队曾分享过硅谷最神秘的大数据公司Palantir。即便现在Palantir的主要产品有两种:面向企业客户的Gotham(大量定制化)以及面向企业客户的Foundry(更加标准化、模块化)。目前Palantir仍在探索规模化增长的路径,在定制化和规模化之间踩高跷。王煜全认为,人工智能无疑拓宽了服务规模化的领域和应用范围,但不是所有行业都有机会,如果一个领域没有机会,则需要避开它。

就个体公司而言,美团算一半的服务规模化的公司。王煜全认为现在的美团已经做到了一定程度的规模化,但弱点是靠人送货。无人配送是目前美团正在探索的方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美团无人机已完成超22万架次的飞行测试,运行时长超60万分钟,面向真实用户的相关订单已完成2500单。王兴在2018年的一次公开演讲提到:2019年将全面运营无人配送。

2020年美团投资室内配送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除了普渡科技,美团无人配送平台的合作伙伴还有AutoX、赛格威、优地科技等等。下图为美团无人配送平台披露的合作伙伴名单。

(美团无人配送平台披露的合作伙伴)

针对美团的无人配送的探索,王煜全认为在服务规模化时代,人也有自己的用处。技术替代人有两种替代法:一种是职业替代,用机器替代人,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做法。另一种是职业增强。简单点说,职业增强指的是1个人加5台机器可以干5个人的活。比如特斯拉电动卡车。特斯拉的逻辑是不替代司机,但卡车能做到高效跟车,一个司机能开三辆车。人机协同下,由人来处理自动驾驶不能处理的复杂路况。

滴滴是美团的“难兄难弟”。“战术成了,战略败了”是王煜全对滴滴的点评。新冒出的T3出行让王煜全很感慨:“你什么时候看到一个产业都一统江湖了,还有人挑战你。”这是因为当自动驾驶+电动车出来之后,出行行业出现了连续弯道。也只有在连续弯道的情况下,才有层出不穷的新人挑战,因为下一个弯道有超车的机会。在服务规模化时代,滴滴的包袱在于车的所有权属于个体车主。当需要精确统计和精确调度车辆时,滴滴没有权利这么做。但改变已经发生。上月,美国汽车租赁公司赫兹已经决定初步订购10万辆特斯拉电动汽车。

(云迹科技酒店服务机器人“小丽兹”)

云迹科技是王煜全认可的服务规模化的“优等生”。它也是海银资本的投资项目。在王煜全的口中,“小丽兹”是个可爱的话痨。在酒店里,特别是深夜送货,“话痨”的它唠唠叨叨地而不是悄无声息地过来,这可以让住客感到安全。云迹科技的机器人可以独立完成送货的从接到指令到完成送货的全过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前台服务人员的“分身乏术”。

作为云迹科技的投资人,王煜全曾给云迹支招如何和风投谈判提升估值:第一,你承认不承认未来到处都是服务机器人?总得有一个服务机器人能走到社区、居民家庭中。第二,除了云迹机器人,找不出第二个能够盈利的服务机器人。云迹科技创始人曾开玩笑说:她是最大的劳务外包头。因为有1万多台机器被外包到酒店中。

不过王煜全却觉得她是最“黑心”的资本家。“没有发一份工资给机器人。自己全拿走了。”

02  硬币的另一面:面向未来 布局科技产业生态

硬币的另一面是科技产业生态,在供给一侧,呼应前面提到的需求侧的变化。变化之一是服务规模化让一些领域出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芯片行业便有这样的机会。2018年科技日报曾经推出“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该专栏共刊发了35篇报道。第一篇报道了我国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领域的落后状况。我国在集成电路供应量和需求量差距悬殊。大量芯片依赖进口。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3500.4亿美元,出口为1166亿美元。其差额较2019年的2039亿美元增加了295.5亿美元。若以1美元=6.3787元的汇率换算,295.5亿美元约为1884.3亿元,比通辽2020年的GDP1276.6亿元还要多。

中国芯片企业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处于中低端领域,逻辑、存储等高端芯片依赖进口。高端芯片制造主要依靠光刻机为核心的制造设备,目前尖端光刻机技术被荷兰ASML公司垄断。

之所以提到芯片领域的弯道超车,是因为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芯片行业出现连续弯道。就像在滴滴的例子提到的一样,只有在连续弯道才有超车的机会。目前,以CPU为代表的通用计算芯片的格局已定,在既定格局下中国若想有所作为,比较难,但却有机会在专用计算芯片领域取得突破。目前已崛起了寒武纪为代表的一批AI芯片企业。其实,弯道超车的机会还出现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光伏产业也是中国通过产业生态布局实现全面领先的行业。

“从发展的角度看,当出现颠覆产业的重大新技术变革的时候,就有机会打破原有的技术垄断,也有机会得以重构产业生态。这恰恰为后来者提供绝佳的反超机会。”

(2014年陈云霁教授在全球首先发布AI芯片架构)

王煜全提到,这两年的中美竞争也让业界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大国博弈的核心,科研领域追求的是单项指标领先,但到了产业领域,衡量的不只是单个企业,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实力对比。前面提到ASML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生产高端光刻机的公司,也是以Sematech(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为核心的美国半导体产业生态可以扶持起来的公司。Sematech是1987年美国政府促成本土14家最大的电子企业联合成立的一家非盈利的研发机构。这些公司抽调各自最优秀的研发力量一起协作,就电子行业的核心课题进行联合攻坚。每年有2亿美元研究经费,其中美国政府和这14家企业各自承担一半。Sematech的成立促进了产业内部相互深度协作研发和成果共享,逐步建立了完整产业生态,反超日本半导体行业,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那么,面对服务规模化的未来,如何构建科技产业生态?

产业生态的参与主体有二,一是企业,二是政府。

在企业层面,在产业生态的逻辑下,企业应该摒弃传统做法:各自为战,试图在自己公司内部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对外打击竞争对手,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份额。王煜全认为,产业生态讲究的是协作,是共同富裕,如果一棵树太大遮住了阳光,就会被修剪枝杈。现在,无论是大公司还是“专精特新”企业,应该考虑能为所在的产业生态提供什么价值,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而且还要保障好用户的隐私和利益。

在政府层面,王煜全认为,政府应该做的,是培育一片热带雨林,而不是移栽一棵参天大树。

那么政府应该如何打造产业生态呢?

首先是寻找当地特色,打造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生态(青岛&长寿科技)。

2020年,王煜全团队与青岛合作从当地疗养圣地的形象出发,围绕疗养基础设施丰富、气候宜人的区位优势,针对“长寿”和“健康” 需求,设计出一条“长寿科技”的产业生态发展方向。通过梳理产业集群及产业协作中的重点环节,王煜全团队发现传统的健康筛查存在耗时长且不方便的问题,经研判认为这是“长寿”产业的一块短板。另一方面医疗大数据公司也缺乏大量可训练的数据,于是他们引进人工智能医疗企业Airdoc到青岛,打通了产业两端的需求。目前,首批15万青岛市民已经先行享受健康筛查服务。这是对接需求、相互补全的新方式,一改过去用钱“买”企业的招商方式。

(青岛,图片来自网络)

从青岛例子上,王煜全总结了地方城市布局产业生态的两个关键点:第一,面向未来;第二,不要贪心。

面向未来,前面谈到“连续弯道”、“弯道才能超车”,产业城市要面向未来进行产业布局。王煜全认为培育生态,应从零开始,从早期开始介入并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置,不要想着摘果子,也不要想等生态成熟后,直接切进去接管别人的生态。此路已在芯片行业证明是行不通的。

“任何一个科技都是生态的产物。任何一个生态都有N个环节组成,这相当于有N块板组成的‘木桶’。生态初期,这些板都是短的,只有宽窄之别。随着生态的成熟,这些板一起长起来。生态完备意味着一批企业从短板变成长板。”他提醒不要忽视生态中的窄板,比如芯片行业中的光刻机这块板虽然窄,但将它抽掉,芯片的“桶”就漏了。“以前我们总盯着别人最宽的板(高通),看不见窄的板(光刻机)。但问题是即便你把最宽的板攥在手里,依然没有控制这个生态,因为窄板在人家手里。人家不是用高通,而是用ASML干掉你。”

贪心,是王煜全口中地方在规划产业时常犯的错误。比如AI火了之后,很多城市一窝蜂地搞AI。“大家都会相信人工智能在中国不会形成5个以上的足够大的产业生态。如果排不到国内前5,就别玩了。而前5大概率是北上广深杭。”王煜全说适合做什么,和当地的禀赋基因和能力资源紧密相关。

第二,搭好企业沟通交流平台(重庆&电子产业)。

2008年,电子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还是一片空白。重庆市从产业一体化的培育角度出发,围绕零部件、原材料本地化,搭建企业间的协作平台。重庆市先和惠普对接生产需求,又与富士康对接产能,最终为富士康争取到惠普公司每年2000万台的订单,促进双方在2009年8月联合投建产线。随后7家电脑厂商和1000余家零部件厂在周边配套落户,形成了集合整机与零部件生产整合、加工、研发与结算一体的全产业链。通过调研与座谈会,重庆从企业那里了解到物流运输对产业发展的制约,通过逐年谈判把铁路运输每集装箱1美元/千米的价格降至2015年的0.5美元/千米,满足了当地几千万台产品向北美、亚洲和欧洲的分销需求。

王煜全说,重庆市在打造本地企业家的沟通交流平台上下功夫,定期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家座谈会、产业协作对接等活动,利用这些交流平台及时帮助各个企业深度对接需求,了解彼此的技术实力,成基于当地产业链的“能力圈层”,在需要合作时能够快速了解彼此意愿,达成合作。

第三,健全配套的协作体系(苏州&生物医药)。

(冷泉港实验室,图片来自网络)

“生物制药这场战争已经过半了,苏州已经赢定了。”王煜全说。

其实,苏州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底子并不厚。转折发生在2009年。苏州工业园通过与美国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合作,由当地每年投入100万美元设立了冷泉港亚洲国际学术会议平台,先后在苏州及周边举办了130场次国际顶尖水平学术会议,吸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2万人次科学家参会,其中包括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办会极大地带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快速聚拢,吸引了新国大苏研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等18个国际合作创新平台落地,有1.2万名相关的外国人才来苏州从事研究等相关工作。这既让苏州成为亚太地区生物医药行业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也满足了生物医药企业所需的大量高层次人才以及快速对接最新研发成果的需求,当地因此涌现出了16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不断繁荣。

“打造产业需要琢磨什么?要琢磨这个生态如何能够繁荣。生态不是死的假山盆景,而是一个活的热带雨林,你要思考如何让它新陈代谢,如何让它信息交流、能量交换。这些东西很重要。”(本文中出现的“张三”为化名)

参考资料:

[1]王煜全.面向未来 构建科技创新生态

[2] 2020丨公元18世纪的“黑科技”:蒸汽机诞生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0-11]

[3]王煜全:打造产业生态,我们需要培育一片森林而不是移栽一棵大树.全球风口.[2021-8]

[4]硅谷最神秘的Palantir,到底是咨询公司还是IT公司.全球风口.[2021-8]